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道德摘要析义(廉篇)

(2013-05-06 09:50:45)
标签:

情感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与节俭;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生活中要做到廉洁,最主要是要能做到寡欲,要知道贪的可怕,还要懂节制,更要在生活中做到勤俭,持敬,要一心一意做善事,除恶念,最主要,要懂得谦逊,这样才不会招来恶人的嫉恨,让你不小心中奸计,被逼同流合污.更要知道耻辱羞恶,内自省,勤改过,从小培养好正气,这样才能致廉洁。所以自古清官很少,也有它一定的环境原因。毕竟能苦已利人的少。但能做到这样,则绝对是利国利民的,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利国才能利家,家是只有国在才能保住的,如果贪欲横行,国不国,家怎成其家,所以,要从小养成廉而正的品德,才能最终为子孙家人创造美好的环境。
一)贪欲之害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国若奢侈则用度大,用度大就必须压榨民众充实国库,百姓就会变得贫穷,百姓贫穷了就会为了生活生出奸诈不正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会让邪恶与巧诈横行,正直与朴素则式微,社会就会渐渐走向混乱。

  有欲甚,则邪心胜(韩非子。解老)--有很大的欲望,邪心也会跟着起来,战胜你的正心。所以古人讲究寡欲,才能清净淡泊而心正意诚。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从善之基。(明。王廷相)--贪欲,是众恶之本,所有的恶都从贪欲生;寡欲,是众善之基。只有寡欲望,才能积善行善,它是众善的基础。由贪欲,往往会招来好多曲折麻烦,因之生忧,当贪欲不能满足,或者贪欲引发的罪恶被人识明后,又会生出畏惧。恶性循环下,遂“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自私自利的人因为贪欲引出的许多问题,最终没能达到目的,有欲望的人也不能得到它的所想要。有一时得逞所愿的,则可能“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往往得逞所愿者,又会一下子从高峰跌下,福反变成害。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清。金樱)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今人多在玩里丧德丧志,可见一个“玩”字,其害无穷。人应敬诚,莫轻浮好玩!往往乐极生悲就是这道理。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汉。刘向)--惟有每一步都合乎德,才能全其身。但有一点私念,就成小人。所以君子时时内省,修身,诚意,正心。

  (二)节制欲望
  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尸子。处道)--用奸邪小人,尸横遍地,用正人君子,不令而治。故孔子又道,举直错诸枉,举正人君子在上位,就能镇压邪恶。正人君子在下位,君子受损多毁誉,在上位,君子多赞誉而因廉而不怒自威,故多能不令而治。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宋。杨时)--无欲则刚,心无所求,故能为志向无所畏惧,生出智勇。
  有所自乐则不为外物所移。(清。李惺)--不向外求而能得到快乐,就不会为外物所移志。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汉。刘安)--有自知之明,又能对自己的取向很有信心的人,怎么样的诽谤毁誉都不能移其志。能够知足的人,则再是怎样的势与利,也不能诱惑到他。君子一心而已。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人要居安思危。珍惜今日所得,不要一时糊涂,毁了所有。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人能节制,不予取予求,贪得无厌,就能知足常乐。人若无所节制,这也要,那也要,就会常常感到饥饿不足,就会活得不舒服。

  (三)克制情绪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三国志。魏志)--生气了不在脸上显露,高兴了也不过度,这是最难的事儿。

  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明。洪应明)--在家里与人相处,有两个字,就是要恕,要俭。对家人要讲宽恕,对家用则要讲究节俭。这样才是最好的。但,若犯底线,还是要讲究下法度。人都不应跨过底线,这也是一种克制。

  (四)崇俭戒奢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明。洪应明)--俭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要过份,过份就成吝啬,反而不美了。让,是一种有德的行为,但是过了,也就让人怀疑是不是出自机心了。要顺其自然,适可而止,不可过度。

  什么是俭?啬于已,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不啬于已,谓这吝。--怎么对人,怎么对已,正是个中分别。对待自己要严点,对待别人可宽点。一切不要过分。

  奢者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奢侈的人会因为大手大脚花钱而变得轻薄浪荡,随随便便,这样就显得不够敬诚,骄傲自满,待人不逊。只有做到节俭,认真对待每一分每一厘,认真处理财务人事,一切都在敬诚里,才能够巩固。再者,奢者大手大脚花钱,招来的必是名利吃喝之徒,聚结的情谊必也不固,一旦无钱无利了,也就如云消散去,那只能造就繁华假象。不象节俭,省下的钱财,让根深蒂固,不易散乱。

  俭则约,约则有善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樱)--节俭就会有所约束,有所约束,那些恶行就不会去做,善行也就会渐渐兴盛起来;奢侈就会放肆,也即无所约束,这样就会让恶行一日比一日多,致成祸害。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诚意恭敬的人,不会去侮辱人,各方面都节俭自制的人,不会去剥削人。什么都要有所克制,不要过分。

  所以俭要怎么做?俭于听,俭于视,俭于言,这样就可以养虚,养神,也可养气。养虚,虚心才能有所纳;养神,不劳于眼目,则神自然聚,养气,不多言,则气聚,故,精气神好的人,多宁和少言,这也是一种俭约。因少言而心净心清,则智生,处事也就稳当了。

  (五)持敬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明。湛若水)--心要正,气要平,心正气平了,就好象明镜一样,镜子不动,而能照映尽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达到心与书合一,通透明白。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坤卦)--君子以严肃恭敬的态度来修省内在,以正直的方式来规范外在言行,只有这两样方式达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德不孤。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令他们很敬畏的,一个是天命,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圣人的教诲。小人就不知道天命是什么而无所敬畏,妄动妄为,亵渎轻薄大人,又侮辱圣人的教诲。

  (六)专注善念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虑片时,即名烦恼罗刹。(宋。延寿)--将心专注在善意处,就象在种植功德林一样,心若散乱,有一时疑虑不坚定,就可能引来无穷烦恼。

  (七)克除恶念
  克已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王守仁)--克已就是要扫除内心的恶念,不要有一点存在,有一点在,都可能召来众多的恶行。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明。王守仁)--要除恶,先须防恶念生,只有防于先,才能断其后。一旦有萌芽,想断就难了。

  (八)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骄傲自满就容易招来损害,谦虚谨慎就容易受到益处。这是天道,也是正常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最善的是象水一样,水是最善于滋养方便天下万物而不去与他们争其利的,所以,它总是处在低处,也就是处在从人所讨厌的地位上,也正是这样的谦逊,让它更贴近于天道,所以它看似最柔弱,又实则最刚强,总能随物赋形,不因此而消极,在俯下中最终达到纳百川,成大海。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不自我表扬,反能显现;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显得有功劳,有自我矜持,反能长久。这些都是表现谦虚的一种方式。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就是因为它不自已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它反倒能最终成为了不起的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常安然而显得不骄不躁,小人就显得骄傲自满而事实上内心里并不舒服安然。

  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汉。扬雄)--谦逊而不争先的人,人们反而让它先行;谦逊而不自高的人,人们反而拥它上去。

  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晋。习凿齿)--功劳很大但却不占为已有而是让给众人,地位尊贵而不因此骄傲而是显得更加谦卑。

  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唐。魏征)--骄傲自满的人,人人都想损害他,因为他显得太了不起了。行为谦虚的人,人人想帮他,因为他让人觉得舒服。(所以适当拍拍别人的马是应该的。不过分就好。)

  自以为有余,必无孜孜求进之心,以一善自满,而他善无可入之隙,终亦必亡而已矣。(清。杨爵)--自以为自己是有余的,就没了孜孜求进的心,因为做了一件善事就沾沾自喜,自以为功德圆满,那么其他善事就不会去做了,最终也就自取灭亡了。(真醍醐灌顶之言)不要因为做了一件善事就以为功劳大了,还要继续修行!

  惟尽知已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长,而后能收人之长。(清。魏源)--只有知道自己的短处,才能帮助别人去掉毛病;只有不恃自己的强项去欺人,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

  (九)知耻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有没有羞恶的心,是正义的开始。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宋。周敦颐)--人的这一生,最不幸就是没人来说你的错处,更大的不幸则是没有羞恶之心,不知耻。只有知耻,才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诫教诲,只有能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才可以成来贤德的人。

  (十)反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别人的贤德之处,要想着要向人家学,见到那些不贤不德的,也要想想我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进而改掉。(但现今的人更多是见贤生妒,而不自省,应戒之)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怕的是一不愿闻过,二不自省。

  (十一)改过
  言之者无过,闻之者足以戒。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人家说你的错误你不能认为这是他们的错误,听到了这样的批评反而应自省,并改进之。如果听到人家说你坏话就心里痛苦忧伤,听到别人赞扬你又开心万分,那就不明智了,应因此看一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象他们说的那样,有过则改之,无就加冕,这样,所有的毁谤与赞誉,也就不会影响到你了。

  (十二)廉洁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遇到有大利益的事而不改变自己正直的做人方式,就是廉了。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改亡其身。--为君上的如果是个贪得无厌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终会灭亡;为臣子的如果贪得无厌,那么,终会被杀害。

  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淡泊才可以做到勤俭节约,只有勤俭节约才可以养出廉洁的人。公正就能廉明,廉明就会生出威严。

  (十三)培养正觉
  应有浩然之正气,浩然正气,是至大至刚的,它与那些私心杂念无关,有私心杂念养不了浩然正气,没有浩然正气,终会为宵小所控,最终沦为同道。所以,要自小培养正觉,以免身不正,而引祸上身。

  (十四)驱除误觉
  嫉先创已,然后创人。--嫉人的人其实先伤害自己,一念之嫉,让你失去了可以利益于你的益友,还让你得了嫉人之名,是谓先创已,然后才伤害到那个被你嫉的人。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所平,则外横不侵。--降魔的人必须先降自已的心,只有心里的魔念降伏了,才能让群魔退去。想驾驭那些骄横的人的,必须先驾驭好自己的气,让心平气和了,才可以让自己不受外力所干扰,做出明智的判断。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养廉洁特别讲到了要谦逊这一环.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才华过于显露的人,就好象玉石暴露于天日之下,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若不能谦逊,势必一下子让人感觉出你的危险,你所做所为虽然光明正大,但是别人为了一已之私,很可能在知已知彼之后,对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下手,使你不得不同流合污,成为一个陪葬与牺牲,也让你再没办法完成你的志向,难以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好官.所以,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该低调时要低调,该谦逊时要谦逊,不要自夸,也不要得意洋洋,更不要过分地想表现你比谁厉害.这些都是致祸的.一个清官的养成,需要一种较为温柔敦厚的环境,而这来自谦逊,而不是刀锋般的针尖对麦芒.

   本人边学边流汗,确不够谦逊,才致一直锋芒过露工作中诸多不顺,每受排挤,什么事都没干成!当警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寂里的茶烟
后一篇:一扇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