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余莉谈西方价值观中的“自我”(摘录)
(2013-03-25 16:22:29)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西方人流行的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是一个非常哲学化的词,而这种“自我”是一种“构成式的自我”,也就是用我所拥有的外在的东西(比如我的位子,我的票子等)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简单地说就是自利。为了获得自我利益满足时,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当不能解决问题时,竞争就会变成斗争,就会出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问题。这不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只会让人类在斗争中走上穷途末路。在这样一种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当今中国忘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价值观通过五伦关系,来达到最终的不仅能够回报父母恩德,能够友爱兄弟姐妹,还能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形成邻里和睦的景象,从孝悌上升到互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不是当今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冲突,对立,怀疑和不信任,人的心理不健康。
中国古人的人生轨迹与当今的不同。
童年时,就要养成惜福,积福的意识,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中年时,提倡用自己所学所能来造福社会,服务人民,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了这种观念,他们工作再辛苦,心里也会充满了喜悦,能感觉到工作很有意义,内外都是和谐的。最终也就能够达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
这是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不同的社会状况。
可惜的是,自五四之后,我国放弃了古代的传统文化而去学习西方的价值观,使到当今社会人情冷漠,需要重新牵回祖宗之根,重拾让人心安宁的道德教育,福荫千秋万代。(这一段本摘录人自己加插
)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升华,这个民族才能够拯救。
前一篇:听刘余莉谈“和”(摘录)
后一篇:只问花开,不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