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募与私募对话分论坛——私募基金和中国黄金10年(2)

(2007-06-10 12:45:25)

陈诺宏:其实我也算是私募基金的一家,但是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知名度,虽然我从事股票投资有挺长的历史,今年有14、15个年头了,但是做私募是后来一段的事情,是因为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作为个人投资者做得比较成功,慢慢就有了小圈子范围朋友序列、亲友序列的客户产生委托关系,慢慢就有了最本源意义上小范围投资的形式。之所以10多年投资发展到今天,有比较过得去的成绩,归功于长期的价值投资,归功于长期坚持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股票市场里面踏踏实实找好公司来投资。

  林园:我就是个人投资者,到今年年初他们深国投找到我搞一个信托计划,就成立了林园投资,现在也是刚刚开始,3月份才开始做。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今天说私募、私募到底合法不合法我也不知道,咱们不要去说这个事,说这个事领导也不爱听,等到它合法了领导也爱听,也顺耳朵,所以我现在不爱说这个东西。我的意思就是既然这么做了,就做一个业绩记录,买我信托的人也都是熟人,生人都很少,基本上没有,总共200个人,生人我估计没有超过10个人,都是熟人,这些人你打他也不走,就是跟着我,目前就是做一个业绩记录,别的也没有什么想法。

  廖梓君:我们大概是在2002年的时候,公司主要的投资组合就转战到香港,那个时候香港H股平均市盈率是单位数字,我们那个时候是在全世界最便宜的板块中,平均市盈率不到10倍,那个时候H股指数大概也就是1700多点,所以我们2002、2003、2004年是在香港。2005年看到股权分置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看到了A股市场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于是2005年底我们回来。回来以后,当时举起了价值投资的大旗,我们2005年重仓的股票现在仍然持有,也为我们的客户创造了6、7倍的收益,我们的投资轨迹非常简单,就这样子。

  杜书明:刚才我有意把话语权先给了私募,因为私募和公募的确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我们公募基金现在有政府护航,而且有市场支持,现在已经基金当股票炒了,我们从来没有这么牛过,发基金还要限售,还买不到,所以下面我们就想听一听公募基金,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酸甜苦辣,先让高总介绍一下你们的情况。

  高清海:私募基金开会,公募基金捧场。看到这么多私募基金的朋友,都是证券市场上的战友,已经这么壮大,我作为公募基金的从业者我感觉到非常高兴。其实从我本人的经历来讲,我以前长期在信托工作,可能比各位的私募基金历史信托意义上来讲,从业经验比较长一点,但是做公募基金以来,差不多泰信基金管理公司由我负责筹建4年左右,资产规模100亿左右,股票一个是是两个,泰信策略和泰信优质生活,泰信策略被评为优质的股票,泰信生活目前回报80%,去年4月份成立,还没有翻番,比私募基金提前翻几番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最近研究一个课题,我自己做社科院的博士后,就研究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比较。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归属同一类的组织叫什么?就是受人之托代理财,这一点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募集方式有一点差别。我最近研究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融合之道,如果能够融合就要探讨道路在哪。廖梓君是我的同学,她说信任契约是我们积极发展的基石,我想恰恰是受托的责任,包括机构投资者,因为你比较大还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做不好有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所以还有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如果规模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没有本质的差别。作为受托人的责任,第一是收益性,第二你如何取得收益,坚持一定理念的情况下,按照一定可复制的模式区市县收益。有一个哲理就是潮水退去以后看是不是有人穿着裤衩,但是我自己观察很多人穿着裤衩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裸游,有可能他游的时候没有穿,但是潮水退去以后穿上了。我最近研究了巴菲特2007年报告,他在试图向投资人说什么,他不仅仅告诉你我的回报,还告诉你怎么取得这个回报,把他的投资一一讲清楚,不但要有业绩,可能还要有一个可追溯的过程,也就是证明自己在水下也是说得过去的。

  我们可以统一有的基础,也就是你的诚信,对价值投资理念始终的坚持,另外你在策略上有没有足够的适应这种复杂局面的政策,也可能未来10年都会体现。所谓价值投资就一定是长期投资吗,长期的投资就一定投资不动吗,这都是一些困惑。前些天我去开了证监会的那个会,他们强调两点就是控制风险,第二就是坚持理念,但是我就感觉到这些要求有时候互相矛盾,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讲,当一个股票价值被高估的时候必须卖掉,否则就下跌了,从坚持长期投资理念的角度来讲你又不应该卖,也就是作为监管提出目标让你无所适从,你卖多了市场交易频繁他不主张,可是高估了都不卖这不是越涨越高吗,所以我觉得这些理念不但挑战我们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也在挑战我们私募基金行业。我不太清楚在座同仁都是怎么操作的,是不是也是长期投资、灵活操作还是始终不动,从一季度公报来看,所谓价值投资理念,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给我们现在基金经理提出很大的考研。很多基金经理就说业绩为什么没有战胜指数?第一就是股票涨上取得东西都不是价值投资的东西;第二条就是资金持有人大规模资金收回,导致他没有办法做,这就是两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反思下半年我们公募行业是不是长期落后于指数,以便所谓价值投资理念做一个注释。因为我在这个行业从业时间比较短,也没有想透,如果将来有机会可以再深入交流一下。

  我最后谈一点就是在坚持责任和理念方面,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发展,互相支持。我不知道最近6月4日大跌的时候,我们在座各位都是怎么操作的,我讲一讲我们公司怎么操作的,我个人持有什么观点。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也就是硬币两面都是非理性的,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只有沿着硬币才能出头。也就是前面的上涨都是非理性的,我在6月1日的时候住院是因为肾结石,住院的时候他们看我的医保卡,就到处向我咨询,他一边给我碎石,一边看着股票图,我非常害怕,非理性到这个程度股市肯定不行了,我说我拒绝这个市场做出判断,我觉得现在市场兵不兵,工不工,医不医,这是非理性的。陆续调整以后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现在仍然是非理性的,我给几十万客户发短信让他们看,坚持这个时候不能再去乱杀,我把基金经理叫到办公室,我看他们一直买股票,我说力度不够,我说我建议你们买,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责任的角度来讲,非理性的我们有义务要抗争,6月5日一直涨到96%,而且我中午给四个机构打电话,广发机的老总我说怎么样顶都顶不住,还有没有钱,干,还有北京一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基金投资老总打电话,也是我的师兄弟,我说能不能买一点,结果他也下单买了一些基金,还有北京一家大的基金,还有很多私募打电话说能不能杀,我说不能再杀了,再杀我们也成了猪了,我们杀别人是猪,自己也成为猪被他们杀,这又何必呢。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团结起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我们一起,大家在阳光下走向灿烂,不要在月光里面走向黑暗,谢谢大家!

  杜书明:今天我们时间关系,不能让高总继续讲下去了,下面可以请高总继续谈。下面我有一个问题问张总,因为张总我们知道华夏在我们业界应该是做得非常靠前的公司,他们产品线也是最全的,各方面他们都走在市场的前列,他们也管社保,还有一些企业年金,像这些我们说随着发展,可能下一步大家更关注的可能是委托理财这一块,专户理财这一块,我想问张总,就是你们在公司整个业务构架下,我们说以前大家就有怀疑封闭和开放之间有利益冲突,现在我们好像也不明显,现在又有企业年金,下一步又有专户理财,这些业务方面如何做到协调。

  张后奇:非常感谢经济观察报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先不正面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我感觉今天的会确实是私募基金机构誓师大会,好像没有公募基金太多的事,我看名单上挺多的人,我也经常参加基金行业的会,是比较孤独的会,高总作为总经理出席很难。听下来以后,像但斌总经理,王丹枫女士,还有刚才三位老总的介绍,我觉得受启发挺大,也就是投资做专业的方法,做专业的事情,公司专业形式这一点上是相通的,这是第一点的体会。所以我想要说的这句话,就是今天我进来之前,有一个朋友给我发短信,说这个会议一票难求,600、700人,700、800人,我说挺奇怪的,刚刚大跌之后在北京竟然这么多人聚会,感谢上帝对我们的祝福,咱们的主题是黄金10年,这样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在一起讨论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客户,我们自己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好的繁荣的增长。作为公募基金为主的,在中国基金业第10个年头走过来的时候,我们觉得市场已经证明了市场交易对手多元化,对于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不能说一统天下对市场更好。所以我想有专业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参与这个市场,对于市场的活跃和繁荣是健康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所以我想再这样一个会议上,就是作为主要来管理业务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员,我自己想澄清两个观点。

  第一就是大家讲的私募基金,我觉得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私募基金业务不是一回事,所以今天来的可能除了我们这两、三位,下面大部分都是来自私募基金机构的。像我们基金公司也有私募业务,比如说全国社保委托我们的业务这是典型的私募业务,华夏银行还管理亚洲债券基金组合也是私募业务,我们还管着近30家企业年金组合也是私募业务,所以我说私募业务不仅仅是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我们作为专业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在管理着业务。

  在做这个澄清以后,我来回答杜书明博士刚才问的比较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利益冲突。刚才他在说,我就跟任总说,如果他让我跟私募机构PK,我说没有PK,我们都是做共同的事情。包括他刚才讲的理念和原理,只有规模和大小,公募基金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如果说有什么区别?我想它的党的阳光雨露比较冲突,是证监会立法,尤其是最早的5家、10家公司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是由民间市场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今天在会上我们也听到了大家呼吁立法,呼吁这个行业共同的认知的一些理念和规则,这是健康发展的好的现象,所以共性上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关于利益冲突,我个人觉得目前完全是不存在的。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公募基金是天天排名,每周排名,杜博士他们就在干这个事情,每一个基金公司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用活期存款的方式来应对投资,所以每一个基金经理把他的生命都看得很重,公募和私募最近也有人员的互动,哪一天做大了也可以收购公募基金公司变成公募,同样公募基金经理离开公司,选择机制可能好一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中国这两天是高考,小平同志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人才就像印刷人民币一样印刷,所以不担心选不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利益冲突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肯定不存在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我面临一般的投资人的时候,大家到我们基金室,每一个基金组合你想输送都没门,在这个平台上你能保证5年后还能在这个平台上,而且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种高流动性和这样一个比如说他是很难下指令,这一点肯定是不可能的。我想将来规范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不同的投资人之间你能利益输送吗,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违反了你的投资理念,你没有诚信最后可能就做不下去。我就回答这一点,谢谢!

  杜书明:谢谢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张总。我这的最后一个问题要问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的任总,我们知道现在大家都强调价值投资,这是我们市场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知道现在如果市场上涨了,只有相对的价值投资,好像没有绝对的价值投资,在这个方面你个人有什么看法?

  任通海:谢谢杜博士的提问,也非常高兴参与经济观察报组织的私募基金的会,我非常同意高总和张总提的概念,因为我们都是在基金公司,今天谈的是私募基金与中国黄金10年,其实刚才跟经济观察报刘总编在一起也探讨,也就是这个概念在国外,实际上国外和国内分别有不同的所指,有的说是私募股权投资,有的说是对冲基金,实际上我感觉就像刚才张总也提过,其实我们跟国外金融机构投资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基金公司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实际上是混在一个公司范畴里面,机构和业务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是一个概念。

  第二我觉得在回答杜博士问题之前,我想大概在10年前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讨论中国基金暂行办法,大概是在1997年,1997年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探讨这个初稿,当时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就是证券公司做自营的人员是强势,公募基金的概念是不被社会所结束的,公募基金本身也不是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很多证券公司自营部门的人员是不愿意到基金公司来,他觉得这个市场不由我做主,而且很长时间,在中国这样一个信用文化的土地上,公募基金能不能发展起来。这种讨论其实也折射出了公募基金在当时也是一种夹缝中求生存,也是在尝试当中求发展的过程。今天私募基金,廖总也提到了夹缝中求生存,我觉得市场环境的变化,自然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尝试的空间,自然就会给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发展的余地。刚才提到公募和私募的利益冲突,就我的感觉从整个私募基金的发展来讲,形式上,募集方式上的不同,或者有一些操作技术上的不同,并不代表两者有着对立,或者有着明显的分歧。从整个基金经营机构发展来看,基金公司最开始的人员基本上都来自于证券公司,现在也有一部分作为私募机构当中的操作人员,或者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或者是相当一部分从公募基金转移过去,或者是借鉴了公募基金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我觉得大家实际上在本质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第二点说到价值投资理念,作为中信基金它刚一成立的时候,以第一批百亿基金受到市场的关注,其后又经历了熊市阶段和最近一段牛市,我们是走的一个完整周期,作为一个公司走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我们深切的感觉到,就是坚持一种投资理念,是需要一个公司整体文化和机制的成熟。单独依靠个人来去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在很多方面是对人性的一种挑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公募基金逐渐成长的过程,它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我觉得是给私募基金提供了很多借鉴。

  另外我觉得从发展路径上来讲,国外现在所谓公募基金,其实当时也是在波士顿地区很多家族资产委托个别机构操作逐渐发展到现在,我们国内走了另外一个趋向,可能公募基金现在比较大,但是其实私募基金也同时开展。价值投资也好,或者是内部管理模式也好,我觉得公募基金现在所形成很多经验,是对整个市场的操作都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贡献,我觉得贡献率、机制以及人才的积累,这是目前我们如果说私募和公募是对立的,这是公募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是公募机构才单有的,私募基金在通过信托也在分享这样的机制,所以未来的发展不是公募和私募PK,而是大家共同繁荣市场,共同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服务的一种合作。我先简单谈这些,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