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题原作者做题仅得1分”羞辱了谁?
(2009-10-29 10:29:20)
标签:
高考学生校园大学80后90后文化教育 |
分类: 情感方舟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本来就应该是见仁见智,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读者达到统一的认识。而以主观题为主的阅读理解题更是如此,按道理说,只要考生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给分,不必求全与标准答案一致。可实际上在给阅读题评分的时候,却不是如此。了解语文阅读题评分标准的人都知道,阅读题的标准答案被分成若干点,考生的答案只有与得分点一样或类似,才能获得相应的分数。这样,一篇表达作者完整感情的文章,被这样人为的分离得支离破碎,所谓的语言的美感、文章的思想,都不复存在,众多考生也因难以与标准答案对上号而叫苦不迭。答案的标准化,还导致了答题的套路化。为了尽量往标准答案上靠,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大都是大话通话连篇:有关自然的文章,考生必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有关“国家”的文章,考生必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思想,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文章的作者。可是正如周南所说,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一看参考答案却是错的。文章的标准答案并非作者的本意,而是出题者强加上去的。如果考生的答案碰巧与出题人的意图一致,那恭喜了,可以得分;反之,即使是文章的作者来做,如果与出题人的意图不一致,也只能得低分甚至零分。连文章的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的“意图”是什么了,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出题人的心思你别猜,因为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千奇百怪的语文阅读题,让无数考生叫苦连天,却又奈何不得。笔者认为,与其出一些“作者的意图”、“内涵是什么”之类的无厘头式的题目,还不如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写一篇短评论,或者根据文章的某个细节写一篇小作文,这样更能够考察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有效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由尚鸥新浪独家首发,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违者必究!
策划约稿、宣传推广、专栏合作、情感倾诉请联系:E--mail:sina0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