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阅读题原作者做题仅得1分”羞辱了谁?

(2009-10-29 10:29:20)
标签:

高考

学生

校园

大学

80后

90后

文化

教育

分类: 情感方舟

                   “高考阅读题原作者做题仅得1分”羞辱了谁?

                   “高考阅读题原作者做题仅得1分”羞辱了谁?

    《中国青年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这篇文章的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一看参考答案却是错的。(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记得当年读高中的时候,语文的阅读理解是最让人头痛的一种题型。在这些阅读题中,关于当下时事热点的文章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散文。左一个“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右一个“表达了什么内涵”,把人问得晕头转向。对待这样的题目,笔者及当年的高中同学都是根据自己大概的理解乱写一通,只能勉强把字数凑满,与标准答案差得实在太远。几道题目做下来,除了唯一的一道选择题能够偶尔“蒙对”以外,其它问答题都只是得了及格分,有时甚至连及格分都没有。那时我们经常感慨,如果让学生出一道阅读题让那些命题者做,不知道他们能够得几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本来就应该是见仁见智,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读者达到统一的认识。而以主观题为主的阅读理解题更是如此,按道理说,只要考生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给分,不必求全与标准答案一致。可实际上在给阅读题评分的时候,却不是如此。了解语文阅读题评分标准的人都知道,阅读题的标准答案被分成若干点,考生的答案只有与得分点一样或类似,才能获得相应的分数。这样,一篇表达作者完整感情的文章,被这样人为的分离得支离破碎,所谓的语言的美感、文章的思想,都不复存在,众多考生也因难以与标准答案对上号而叫苦不迭。答案的标准化,还导致了答题的套路化。为了尽量往标准答案上靠,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大都是大话通话连篇:有关自然的文章,考生必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有关“国家”的文章,考生必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思想,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文章的作者。可是正如周南所说,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一看参考答案却是错的。文章的标准答案并非作者的本意,而是出题者强加上去的。如果考生的答案碰巧与出题人的意图一致,那恭喜了,可以得分;反之,即使是文章的作者来做,如果与出题人的意图不一致,也只能得低分甚至零分。连文章的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的“意图”是什么了,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出题人的心思你别猜,因为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千奇百怪的语文阅读题,让无数考生叫苦连天,却又奈何不得。笔者认为,与其出一些“作者的意图”、“内涵是什么”之类的无厘头式的题目,还不如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写一篇短评论,或者根据文章的某个细节写一篇小作文,这样更能够考察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有效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由尚鸥新浪独家首发,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违者必究!

策划约稿、宣传推广、专栏合作、情感倾诉请联系:E--mail:sina0123@126.com             

   更多精彩请点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