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金伟论“小”品牌Sea to Summit

标签:
体育 |
分类: 关于品牌 |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品牌建设领域,始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差距,在户外用品市场上尤其明显。
这是因为:和其他行业市场相比,户外用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品牌意识尤其强烈。
品牌意识强烈的市场,通常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要么是产品高度同质化竞争,要么是消费者的自我意识极其强烈。
户外用品行业属于后者。因为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者,都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尖上的人。
马斯洛需求说: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依次由低到高排列。
户外运动爱好者,未必都是富裕人群,但肯定都已经解决了温饱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开始有了对归属、尊重尤其是自我实现的追求。
尤其是Sea to Summit的目标消费者——深度户外探险爱好者,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人看来,甚至有自找罪受的嫌疑,如果不是其个人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是很难坚持下来并喜爱这项运动的。
因此,在户外用品市场上要想成功,品牌建设,是必做功课。
所以,在户外用品这个对品牌建设要求极高的市场上,民族企业在品牌驾驭能力方面的短板暴露无疑——没有成功的民族品牌,更遑论其下更细分的市场——如Sea to Summit所在的户外附件和轻装旅行领域。
那么,中国的户外用品企业们能从Sea to Summit的品牌建设之道中借鉴到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基本的课题:什么是品牌?成功的品牌有什么特征?
在“品牌鸿沟”理论中,品牌,是能够触发受众心理活动的标识。
成功的品牌,其触发的受众心理活动是正向的、积极的。在成功的品牌和受众之间,没有品牌鸿沟。
Sea to Summit就是没有品牌鸿沟的成功品牌。
品牌鸿沟,指的是受众对品牌的心理认知距离,包括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两个纬度。
对于成功的户外装备用品品牌而言,受众对它的理性认知必然包括:科技领先,设计精巧,质量可靠。Sea to Summit在自己的领域中把这些理性认知元素塑造的近乎完美。
相比之下,感性认知的塑造要更难。对于成功的户外用品品牌而言,受众要在“潜意识”中、要从骨子里认同这个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意方式,把它当成自己的“知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Sea to Summit,就会发现它一直坚守户外装备附件领域,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更是多么出色的品牌感性认知建设策略——想想看,它面对的消费者也是一群很小众的、坚守自我的人士,如果把Sea to Summit比拟成一个人,“他”是不是也是这样一幅画像——很小众、很专业、很自信?
所以,Sea to Summit的“坚守”,恰恰可以帮助它被目标消费者——也就是品牌受众中最重要的一群——感性接受为“知己”。
这样一个在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两个纬度上都表现出色的品牌,和受众之间一定是没有鸿沟的,一定是成功的。
反观国内的户外用品企业乃至体育用品企业,往往摊子铺的过大,造成任何一群受众都无法将其引为“知己”。它们往往在创业之初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业务的初步成功,开始失去“焦点”,盲目拓张,直至在国外巨头品牌(如Nike)和专业品牌(如Sea to Summit)的夹击下,市场逐渐丧失。李宁体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度,李宁还有领带和衬衫这类商品。
其实,户外用品市场,本来就是一个体育用品市场中的一个子类。而Sea to Summit所在户外用品附件市场,又是户外用品市场的一个子类,属于极小众人群。
在这种一个“小”市场中,却诞生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品牌。这难道不值得中国企业界深思吗?
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界对所谓“500强”的追捧有所降温,但不可否认,中国企业界一直弥漫着求大求全的风气,似乎小企业、小品牌就上不了台面。
Sea to Summit恰恰为我们上了一课:如果在那么小的一个市场中都能成就一个国际化、令人尊敬的专业品牌,在其他行业市场中是不是也有更多的、更大的空间去打造一些“小”而“坚”的品牌呢?
如此看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害怕那些国际巨型企业的压制了,因为,总有一方天地属于“小”品牌,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并坚守它。
Sea to Summit品牌矩阵:
http://s12/middle/4a308c9etaf011b8403eb&690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