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让我感动但不震惊
(2009-04-24 15:30:24)
标签:
南京南京大屠杀陆川电影姜文娱乐 |
分类: 关于书碟 |
昨天去看了《南京南京》。今天早上在新浪上看到有一家报社的评论说“《南京》,让我震惊但不感动”。但是,我的感觉却正好相反——《南京》让我感动但不震惊。
其实本意不是很想去看这种悲情题材的影片,太沉重了。但是,因为我对陆川一直很欣赏——他前两部电影《寻枪》和《可可西里》我都很喜欢——所以,决定掏钱去给他捧捧场,毕竟,这样的爱国题材去买盗版碟,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这样的片子,不用指望自己媳妇陪着去看的,女孩多半受不了,所以约了一个男性好朋友一起去了。
去之前,看了网上的一些观后感,普遍说“很难受,电影院里经常有哭声”,或者某一个镜头让他感觉很震撼,等等。所以去之前是准备进去掉泪的。
结果,没有。我和我的朋友都没有。
当然,不掉泪不等于不伤心。看到屏幕上的中国人被日本兵如此蹂躏,心里真不是滋味,不断感慨中国以后千万不能这样被人欺负了。出了电影院,感觉微微有些头疼,可能是情绪影响。
但是,抛开电影内容带来的情绪影响,客观的总结一下我对《南京南京》的看法,其实是有些失望的。本希望看到一部能让我印象深刻的高品质电影,但是没有。
之所以失望,主要是感觉电影的情节设计有些牵强。比如,角川这个角色,似乎一直游离于片外,我看不出他那种心理变化——由天真幼稚到以死解脱——的必然性。还有,对于姜老师的结局,她在被一群色狼拉着进屋的时候,被角川从人缝里一枪打死了,而角川是在姜老师的请求下开枪的,姜老师死后,其他鬼子兵无动于衷,这些都好像不是很合情合理。当然,我听说这一段戏本来是一段强奸戏,只是高圆圆实在拍不了只好改成了如此。不管原因如何吧,我现在评价的是最后的成品,就是这个感觉。
而过去看陆川的电影,情节设计都是很合理的,一直认为陆川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但是这一次感觉有些失望,可能是有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所以,陆川不敢在影片里呈现大屠杀中真正血淋淋的残暴场面,以至于这部电影在暴力情节上的表现力还不如很多相关书籍的文字描写。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看的影片一直质量较高(盗版碟的功劳),所以我自己的欣赏水平比较高(不好意思,自夸一把),所以,对《南京南京》的评价有些过于严苛了。顺便说一句,我这两年看过的影片中,感觉最好的是《撞车》。《来自平民窟的百万富翁》还没来得及看,不知道比《撞车》如何。
如果让我评价《南京》里的最亮点,我认为是开头那一段刘烨带着国民党兵打日本兵的场面,水准很高,不次于《拯救大兵瑞恩》里最后半小时的那段巷战。所以,我倒是期望陆川下一部片子能拍一个真正的战争片,肯定不错。陆川的驾驭力足够。
至于我说的“感动”,其实不是对影片内容的感动,而是对陆川的感动。他能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本身就让人敬佩,这很可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题材。我一直感觉陆川始终是个使命感很强的导演,他的片子里一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从《寻枪》里的警察,到《可可西里》里的反盗猎队队长,再到《南京》里的角川、姜老师还有那个妓女。所以,我的感动是针对其个人的,而非对影片。
再顺便说一句,涉及抗日题材的影片中,我认为最好的是姜文的《鬼子来了》,那也是个人认为49年以来国内出品的最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