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地名的由来(四)
(2022-07-09 11:23:58)
标签:
神农架文化历史随笔 |
神农架地名的由来
神话人物传说,就是以历史上杰出的,为劳动人民热爱、敬仰的人物为题材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中的事迹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都有某些历史根据,只是作为艺术作品,它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虚构性。也就是说,它把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结合起来,往往是艺术创造,表现了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期盼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先后发现了郧县猿人遗址、郧西猿人遗址、神农架红坪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宜昌长阳人遗址、恩施建始直立人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在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神农架发现的汉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它从天地起源一直唱到三皇五帝治世,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部古老的神话创世史诗,讲述了“江沽造水土;盘古开天地;伏羲画《河图》;神农创农耕;大禹治江河……”的艰难历程,讴歌了“制作文明开千古,补天溶日亘苍穹”的光辉业绩;呈现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的伟大功德。
盘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据《黑暗传》记载,远古时期,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一个叫弘钧的老祖,非常有画画天赋,玄黄赏识他的才华,就送给他一支铁笔,他拿着铁笔在这混沌世界里画天画地画人形,画个巨人叫盘古,盘古就这样在弘钧的画中出世了。
盘古生来便爱睡觉,出世以来足足睡了10万8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见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天地不分,乾坤昏暗,于是萌生了开天辟地的念头。他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用于开天辟地的开天斧、敲天坎、钻地钎3件宝物。
他先拿起斧头一顿砍,砍断了混沌根,只见一股青气往上盘旋,天升起来了。为了防止天塌下来,他用敲天坎把天支起来。接着他又用钻地钎使劲往下钻,钻开了混沌门,只见一股赤气往下灌,地面降下去了。盘古借助3件宝物,终于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业。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为了稳住天地,他就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身体随天地的变化而生长。随后,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在神农架地区,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在歌师中广为传唱,歌师们聚在一起,谁也不敢开篇就唱《黑暗传》,先相互唱散歌,待相互配合默契后,才相互盘歌,追根求底,从最近的朝代唱起,一个一个地往前翻,翻到三皇五帝还不够,还要翻到盘古,问盘古开天辟地还不够,还要问盘古哪里来,向何去。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的正神。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互为兄妹。洪水泡天时,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灾难,为延续人类,二人相婚,生儿育女。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他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他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在大巴山区,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女娲,又称娲皇、女阴,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战败,用头撞倒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人类濒临着灭绝的危险。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人民又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竹山县宝丰镇南有一座女娲山。据《山海经》《史记》《康熙字典》记载,女娲曾在此炼石补天,宝丰镇尚存有《女娲炼石补天天真》石碑。《史记·五帝纪》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经考证,女娲补天所用的五彩石,其中就有盛产于竹山县的绿松石,由此印证了竹山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圣地。
据专家考证,女娲实有其人,她是母系氏族时代庸巴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女娲补天实际上就是当时的部落首领女娲为了拯救苍生、造福子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率领民众以巨大的篝火冶炼五彩石,以“阳和之气”来冲散空中的积雨云团,从而止息了因淫雨绵绵而导致的重大水患。
多年来,竹山在女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上下足了功夫。从2005年开始,竹山在该县宝丰镇女娲山风景区连续举办 “女娲文化节”,公祭“华夏始祖、东方圣母”女娲。
神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炎帝之女,本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重庆市)之阳,因而为神。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中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美艳绝伦、温婉娴雅,然而神女洁身自持拒绝了楚襄王的追求 。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来以比喻美女。
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引出了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韵文学长廊,对中国文学史影响深远。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到唐朝的李白、刘禹锡、元稹、薛涛、李贺、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范成大,明清的黄辉、张问陶等等,都用大量的华章咏叹巫山神女。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也有人说她是西王母之女,封号为“妙用真人”。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个平台上授九卷天书与大禹,并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
1956年,毛泽东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后,用那支如椽巨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伟人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我们在研究《黑暗传》中的盘古、伏羲、女娲、神女等众多神话人物之时,同时对照史料上对他们的记载,认为《黑暗传》中对这些英雄群像的讴歌不是随心所欲胡诌瞎编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然而《黑暗传》中有很多人物和事件无任何史料记载,如“江沽造水土”“浪荡子吞天”“三番洪水三分天地”以及“十二会元天地崩”等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情节,又是根据什么编唱的呢,至今还是个谜。
《黑暗传》中不仅讴歌了华夏始祖盘古、伏羲、女娲、神女等多神话人物,而且讴歌了众多民族英雄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历来被中华民族称为“三皇五帝”,甚至还讴歌了首造天地的浪荡子、奇妙子,造水土的江沽,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造就了天地日月、山岭河流、树木花草以及人间万物,《黑暗传》用神话叙述了天地起源之亘古、三皇五帝之治世,它不愧为是一部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