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农架地名的由来(三)

(2022-04-15 10:47:55)
标签:

神农架

文化

历史

随笔

神农架地名的由来

巴国巴人为伏羲氏的一支,属羌人系统。殷末的牧誓之战,巴人冲锋陷阵、战功卓著,为打败商纣立下汗马功劳,受到了王室的尊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志》载:“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巴国。”西周中叶,巴人定居在汉水之南及荆山以北地带,包括整个房县。清同治年间所修的《房县志·兵政》中云:“房县辽阔,旧为巴山老林。”所以明清时编修的《襄阳府志》称神农架为“巴山老林”和“南山老林”。

神农架也堪称原始巴人的发祥地,这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所决定的:巴山因巴人而名的,而神农架是巴山东端,一脉相承,首尾相连,自古便联系紧密,至今仍难以分开。根据史书记载,巴人曾建立了巴国,巴国以巴山地区为中心,地域西邻蜀地,东近丹阳,东南近庸国,北近秦国,南濒三峡,神农架显然位列其中。

《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山海经·海内南经》说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丹阳,当指古代秭归,宋代以前,兴山是秭归县的一部分,县北在今神农架林区境内。神农架作为大巴山余脉,理所当然属于原始巴人的发祥地。

《史记·楚世家》等史书记述楚先王熊绎“辟在荆山”,古荆山当时以保康为主,也绵延至神农架。据《山海经·中山经第五》记载:“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我国当代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考证:“荆山之首的景山,即房县雁塞山。”清代《房县志》上有“房县古县图”,县城正南方标有景山,正好在今神农架林区版图内。《房县志》上所载“张公院在南山举场”,其中“张公院”即今神农架林区松柏镇麻湾村的举场。张公院主人乃汉高祖谋士张良。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在辅佐高祖兴汉灭楚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总结能够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成就霸业后,即封张良为留侯,然而留侯之名并没有留住张良其人,因为他早已经看破了宫廷内政治斗争的险恶,更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了明哲保身,不久便毅然辞官而去,不知所向了。

张良急流勇退以后,究竟去了哪里呢?史书没有记载,但在古《房县志》里却有这么一段话:“治南百四十里处,距举场二十里有送郎山,山峰独立,翠耸云霄,登眺俱俯。山顶有方丈地,尚存基址,其磉石围丈余,相传为张子房修行处,曰张公院。”

当年留侯张良告诉刘邦,他将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张良隐居秦岭紫柏山,这应该是放的烟幕弹,事实上他则沿着秦岭南支伏牛山南下,悄悄地潜入到湖北西部边陲的神农架。在当时,神农架可谓人迹罕至、渺无人烟,被很多人视为人间畏途。到神农架这样的地方隐居,那是最好的选择。

《汉书·张陈王周传》记载,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神农架是炎帝神农氏采尝百草、升天成仙的地方,赤松子是炎帝神农氏的司雨神仙,神农架又盛产赤松子辟谷所食的水玉、火芝、柏实等药物。张良“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愿望只有到神农架才能实现。因此,张良依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前往神农架寻找赤松子,采摘水玉、火芝、柏实等药物,期盼修行得道,也在情理之中。

《房县志》所载“张公院在南山举场”,“南山”是神农架林区还未建置前房县人对其的称谓,“张公院”即今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北面的最高峰张公院,“举场”即今神农架林区松柏镇麻湾村举场。从张良隐居送郎山后可以看出,先前的踌躇满志已随着摆脱激烈的宫廷斗争而逐步消失,他隐居送郎山后再也没有过去的豪情万丈,杀伐征讨的兴趣已荡然无存,只想在此以青山做伴,同山民为友,与世无争,颐养天年。

据《清·房县志》记载:景山是神农架东北部的送郎山脉东段古水与房县的界山。《荆州记》记载:“景山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山焉。”荆山主峰地处今保康县,古代荆山包括神农架东部地区。荆山在我国共有5座,分别在湖北省保康县,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甘肃省灵台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湖北省保康县的荆山,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王粲的《登楼赋》中,都对保康县的这座荆山进行了生动描述。

西周晚期,楚国进入荆山地区西部的房县和神农架。据史家考证,楚在熊渠之时,以荆山为中心,其西境到今神农架尼叉河,以老君山为兴山高阳界山。房县东部还有濮人,楚在周武王时占领了濮地,又赶走了罗子国、杨子国,后又灭了彭国,而麋、庸、巴三国仍处在房县西北、西南部,后又逐步被楚所灭,楚占领房县全境后,这里成了楚国的军事重地。

古房县曾是罗、杨、庸、巴、楚等国的属地。巴人与楚人向成王所献的贡品,除“苞茅橘柚”外,还有比翼鸟、毛人(野人),这些珍贵的物产可能出产于“巴山老林”神农架。再说楚在未占领房县全境时,麋、庸、百濮、戎曾联合叛楚,据《左传·文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之南部群山盘纡,一峰崷崒故谓之阜山。”据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考释:阜山在房县东南150里。以前从松香坪到房县城180里,推算到麻湾、古水等地正好为150里,阜山正是神农架境内麻湾、古水之间的送郎山。

房县有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于1970年划入神农架,我们考察神农架历史文化时,多半会以房县历史沿革为依据,其次才考虑与兴山、巴东、保康、竹山、巫山等县的渊源关系。

房县春秋称“房渚”,战国为房陵,秦置房陵县,房为房州治(含今房县、竹山、竹溪、保康、南漳等县),秦汉至元隶属于汉中郡,明、清分属襄阳府、郧阳府。

房县自古为流放之地。从先秦至宋代,流放于房县的有14位君王。流放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为唐中宗李显。公元684年春,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迁居房县。李显在房县期间,曾在松香坪(今松柏镇)建“临疆县”,武则天得知这一情况后,不容许他扩张领地,对其行踪进行限制,还亲自为他划定了管辖的地域。现神农架林区老君山西侧的大巴山余脉(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就是武则天亲手划定的房州和归州(归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秭归、兴山、巴东三县)之间的界山。因是女皇武则天划定,故得名“皇界”。

李显这位落魄的皇帝,并没有在房县这片化外之地一蹶不振,而是修身养性、励精图治、奋发作为,随时准备重回长安君临天下。李显在房县期间,曾派人在神农架的密林深处修建了一座神农塔,以此纪念炎帝神农氏采尝百草、疗民疾夭的丰功伟绩。这座宝塔系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所补修,补修时所立的碑石至今犹存,碑文说:“此塔建于斯地,总莫考其所从来而独存至今,又堪比之松柏砥柱,与四围崇山相为掩映,有足观者,亦可谓深山之古迹也。第历年久远,北隅残缺。彦等观物,不忍先民之经营渐次消灭,于是纠首捐资,如式补修,以垂千古焉。”可见,早在两百多年前补修此塔时,该塔就是独存深山的古迹,它的始建年代无从查考,足见古塔历史悠久。

李显缘何重整旗鼓,再登皇位。据史料记载,与他景仰炎帝神农氏,长期在神农架生活有密切关系。李显贬谪房县之后,虽然失去了往日君临天下的威仪,但也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胸襟。闲暇之余,带着随从到神农架万山老林拜谒炎帝神农氏,期盼得到神农氏在天之灵的庇佑,再回长安治国理政。

一个良辰吉日,李显率众深入神农架腹地,拜谒了炎帝神农氏。在炎帝神农氏的保佑下,李显重回长安君临天下。炎帝神农氏是远古时期传说的神龙皇帝,唐中宗李显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神龙皇帝,他俩都在神农架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这不仅仅是偶然的巧合,是神圣使命让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显于公元705年复位后,曾将三宝洞外的神农塔、神农庙等列为“御封”,降旨地方派人进行维修保护。坐落在三宝洞西北面的紫竹河谷,从唐朝以来称作“官封”,这一地名的来历与李显“御封”有关。

据《新唐书》记载:“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又选于房州。圣历二年,复为皇太子……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甲辰,皇太子监国,大赦,改元。丙午,复于位,大赦,赐文武官阶、爵,民酺五日,免今岁租赋,给复房州3年,放宫女3000人。”

房州地域包括鄂西房县和神农架大部分地区。李显免除房州3年赋税,也让神农架的黎民百姓享受恩惠,这项举措固然不能与远古时期的神龙皇帝“采尝百草,教民稼穑”相提并论,但对神农架的黎民百姓来说,也还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皇恩的浩荡。

阜山、景山、荆山这一串与荆楚历史文化有关联的山名,均位于神农架东南部。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发生过楚国并吞许多部落方国的民族战争,还发生了卞和抱璞献楚王而失去双脚的凄惨故事。据《南漳方志》记载:和氏璧产于斯地,有“玉印岩”“卞和庙”为证。据《保康志》记载:璞玉之地于荆山之下,有“抱玉岩”“卞和洞”为证,遗址为凭。璞玉出产地之争莫衷一是。

20世纪80年代,湖北著名地质矿产及宝玉研究专家郝用威的一篇《和氏璧探源》论文在一家地质刊物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称和氏璧原产于神农架板仓坪!其证据是:经过多年野外考察,他以矿物的标本为据,亲自到全国各地凡名“荆山”的山地勘察其岩基和矿石得出结论,均无产生璞玉的基础,多为石灰岩。而在神农架主峰北侧的板仓坪,却意外地发现了拉长石岩基,并取回标本打磨抛光后,却为一块“美玉”。对此,郝用威还做了历史考察,如荆山与神农架相连,五代时道士文人杜光庭在房县西南发现过一种叫“月光石”的疑为和氏璧,与郝用威论证的板仓坪方位相合(今板仓乡原为房县的西乡)。他认为卞和所得的璞玉是自南河上游搬运至下游的(南河发源于神农架主峰东麓),与房县的青峰河(漳水上游)属于汉江。郝用威还在文中说神农架还有墨玉和碧玉,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能证实和氏璧就是板仓的“月光石”,因为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了玉玺,迷失已久,也失去了相互参照对比的标本。谁知道和氏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古书记载被神秘化了,无法考证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氏璧之谜仍困惑着许多学者,千古之谜仍然待揭。郝用威的功绩在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突破历史定论,以地史结构为依据,用矿石标本作证据,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