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的剃须刀

标签:
郑小驴痒萧相风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http://s10/mw690/001me5HJty6DT5Hf3jXb9&690
直面现实的剃须刀
——从成长小说的视角读郑小驴小说集《痒》
作者:萧相风
银色的PHILIPS牌剃须刀静静地摆放在洗漱台上,它是哥哥的御用品,谁也不能动它……他忍不住想放在下巴下试试,剃须刀发出的声音咄咄逼人,他手忙脚乱拧开了地开关。他的茸毛细柔,淡黄的一圈儿,和哥哥的粗黑坚硬相比,截然不同……他一把抓起剃须刀,摁下开关,嘴唇传来一阵嗡嗡的颤抖声。
这是郑小驴小说《飞利浦牌剃须刀》的三个片段,恰如其分揭示了成长的三个阶段:意识萌芽,过程挣扎,最终蝶变。这部叫《痒》小说集共辑合了十四篇小说,每个主人公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巴赫金语)。几乎每一篇都是抓青春的痒。每一篇都是越抓越痒,鲜血淋漓,疼痒难当。每一篇横冲直闯勃发荷尔蒙,试图撞击现实,弥缝主人公受伤的青春意识。于是“剃须刀”、“开裆裤”、“痒”和“少年”,诸意象集合于这部小说,从再认识再构建到构建之后暂告段落的新状态,我把它们称之为郑小驴式的成长小说。
2013年姑且叫做中国的青春电影元年。“致青春”、“小时代”、“青春派”等电影只是小部分人的青春,不仅仅是隔着华丽的银幕,还有一段幻想式的物质距离。80后的郑小驴眼里有一段不一样的青春。在这里,是游离(作者也特意为《少儿不宜》的主人公取名为“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少年或青年构成了青春主体。他们是住在旧式单元楼的少年,是落魄父亲管教下的少年,是网吧里耗夜的少年,是走在红色发廊边的少年,是大桥上迷茫吹风的少年,是受同学欺压迷恋暴力的少年。《青灯行》正在改编为电影,我们也可以期待这种生成于复杂现实中冒着地气的青春。
《柏拉图的洞穴》是一对类似于嬉皮士的年轻恋人,他们在生活困境中标新立异总想逃离城市的正常秩序。《能不忆西洲》和《像人》都讲了一个旅途中的见闻,从空间上拓宽“我”的成长,前者中“我”和老高来到西洲,遇见了婴,婴是一个封闭成长的小孩,是他让“我”意识到乡村自我成长的残缺;后者中“我”在火车中见到那个神秘的男人,听他讲述诡异事件,“我”在一本小说和睡梦里来回穿梭,最终“我”在火车似乎被模糊置换了。《我们头顶上的卫星们》、《鬼节》和《我不想穿开裆裤》里,青春叛动的意识在乡村和成长之初就开始萌芽,在乡村,成人的世界同样充满粗俗和荒谬。《飞利浦牌剃须刀》讲一个内心崇拜萨达姆的少年,在学校和家庭的泥淖中向往一种全新的成长,最后他终将面对现实背后的阴暗。《青灯行》与“剃须刀”有些相似,在同样单亲家庭里,在同样的同学暴力冲突中,鲁登试图寻找一种合乎理想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鲁登没有得到小雪的爱,在与一个不知名的女孩通信中获得了想象的疏通,但是冰冷的现实和灼热的成长冲动共同毁坏了鲁登的理想图景。《八月三日》和《少儿不宜》同样如此。给这些青春设置一个时空,时间多半在初中至高中,地点多半在县城或城乡结合部的小镇。中学时期正是成长问题多发和个人重构的青春期,城乡结合部也恰好构成语境冲突和青春张力。
诗人冯至说:“多半是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发展与外界的遭遇中间所演化出来的历史……在社会里偶然与必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的网,个人在这里……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惑、服从、迷途……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片断。”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少年个体的成长史实际上是社会群体的成长史的折射,因此,郑小驴的鲁登们在成长中也没法不裹挟中国当代的城乡二元对立问题、房价高涨问题、计生问题、就业务工问题,把个人青春重建置入各类社会问题中,有时是难分彼此的。大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个人情绪和自我认识,成长的悲剧性是遭遇当下社会剧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如今成长小说的逻辑;反过来,每个人的青春冲动也构成了校园周边氛围和成长环境,这种环境更是一个与社会秩序相通的小社会。显然,老师也罢家长也罢社会闲散的混混也罢,他们都是连通社会的渠道。
在《少儿不宜》里,随着当地温泉度假村的开发和一批小姐进驻,中学生游离开始对奢侈和糜烂的新生活产生了憎恨和好奇的情感。《青灯行》里的鲁登受到卷毛所指使的黑社会混混的凌辱。戏剧性的是,最初在网吧里常跟在鲁登电脑前看游戏的男孩也毫不手软参与了对鲁登的施暴,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男孩完全融入社会角色,以冷酷的成人符号出现,鲁登记住了他,最终把他绑在家里报复。人性恶一旦依附在集体中便会暴露无遗,也让其完全丧失省察自我的自主性。看到这个细节,笔者佩服郑小驴的冷静和缜密,反观我们切身现实也格外信服这个叙事逻辑。
基于小说的篇幅,郑小驴的成长小说通常是“无数破裂的片断”,主人公最终只能碰壁、出走、妥协、重获新生或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它不是终结,只是短暂的平衡,或是新的失衡开始。这不是讨好的小说。郑小驴拿手中的剃须刀对着现实一刀一刀地狠狠剃下去,决绝利索,毫不留情,也许有用力过猛的地方,但是他透着传统作家的真诚和执着,对每一刀既轻灵机巧又郑重其事。正如评论家谢有顺在序言中所说,他没有迎合市场,不为时风所裹,贯注了极强的批判意识。郑小驴是少有的延续传统文学精神80后青年作家。如他笔下的成长小说,他也逐渐成长成熟。这次结集是他近年来发表于各大刊物的中短篇小说的精华展示。
因其无所顾忌的批判精神,常常受到出版审查的照顾,从这些小说可以看出郑小驴体内不可小觑的能量。
2013-7-29
作者简介:笔名萧相风,原名李刚,77年出生于湖南永州,99年毕业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出版长篇非虚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自印诗集《噪音2.0》。曾获第三届深圳网络原创文学拉力赛金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和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