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驴:做个有担当的80后作家
□作家简介:郑小驴,原名郑朋,1986年出生于湖南隆回,2009年毕业于南昌大学,2010年加入中国作协。大学开始尝试写小说,在《十月》、《山花》、《花城》、《天涯》等中文期刊发表小说等作品40余万字。获上海文学新人奖、入围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终审名单,出版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长篇小说《西州曲》。
郑小驴比百度照片上显得要黑,戴一幅黑框板材眼镜,斜背着一个相机包。他刚从滕王阁上游览下来,神色显得比较轻松。陪伴他的还有本报另一名记者,也是南昌大学毕业的,同届,但不同系。郑小驴的名片非常有特色,“封底”是黑色的,上面有一行白色小字:自由引导人民。
“最好的训练莫过于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读了他的小说,我大吃一惊: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家,他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都显示了他小说创作的巨大潜能。”这是国内一位评论家对郑小驴的评价。
老到,是许多人给郑小驴作品打上的“标签”。“因为我写的东西有一种沧桑感,就好像看破了世界上的一些东西,看上去像四五十岁的人写的。”郑小驴说。
沧桑感,对于一个只有24岁的人来说,显得有点另类。“我出生在湘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小时候我没有玩伴,孤独差不多就是我童年的主题。”这样一种封闭的环境,再加上贫苦的生活,让郑小驴显得早熟。“海明威说过,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莫过于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其实我挺自闭的,还有点自卑,但这些对于作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最好的锻炼就是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喜欢和有故事的人在一起
作为此次滕王阁笔会最年轻的作家之一,80后的郑小驴对时代有自己的理解:“80后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没有沾体制内的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中国发生的诸多重大社会变革,80后也是一个见证与参与者之一。”
反映在写作方面,郑小驴更偏向于反思和隐喻, “国家在变,我们也在变,80后的作品不可能是风花雪月。我的写作心态是很严肃的。希望在作品中寻求一种真理。”
谈起其他80后作家,郑小驴说自己接触得并不多,他更适应一个人的“圈子”,或是与有故事的人在一起。“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丽江开过酒吧,在西部支过教,社会阅历非常丰富,我喜欢和这样的圈外人在一起。”
“闭上眼我能找到南昌的路”
毕业一年间,这是郑小驴第二次回南昌,上次也就在上个月。南昌给他的感觉是亲切和温暖,像是回到了家:“我到老福山、青山湖那边,闭上眼都能找到路。”
在南昌大学度过的四年时光,用郑小驴的话说,是生命中“最唯美的一段时光”。那四年,他确立了自己今后的兴趣和方向,知道了自己要走的路。“所以我要感谢南昌,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有分量的四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