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实名投票决出终评备选篇目
(2010-06-19 15:56:32)| 标签: 郑小驴郁达夫江南杂志文化 | 分类: 自言自语 | 
| 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实名投票决出终评备选篇目 | 
|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6-17 11:15 责任编辑: 雨悦 | 
| 6月11日至12日,由《江南》杂志主办的郁达夫小说奖在杭州举行审读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审读委员会几轮激烈的实名投票,最终确定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备选篇目。 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会由熟悉当代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和编辑家组成,成员为《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和贺绍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暨南大学教授洪治纲、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9位专家。 中篇小说终评备选作品为(按得票多少为序):陈谦的《特蕾莎的流氓犯》、林那北的《风火墙》、陈河的《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均为8票)、方方的《琴断口》、叶广芩的《豆汁记》、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须一瓜的《火车火车娶老婆没有》(均为7票)、鲁敏的《纸醉》、迟子建《鬼魅丹青》、袁劲梅《老康的哲学》、郑小驴《梅子黄时雨》(均为6票)、徐则臣《居延》、孙惠芬的《致无尽关系》、叶舟的《羊群入城》、乔叶《最慢的是活着》(以上为5票,依第二、三轮票数多少排)。 短篇小说终评备选作品为(按得票多少为序):铁凝的《伊琳娜的礼帽》、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均为9票)、盛可以的《缺乏经验的世界》、鲁敏的《离歌》(均为8票)、张洁的《一生太长了》、裘山山的《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毕飞宇的《睡觉》(均为7票)、陈河的《夜巡》、笛安的《圆寂》、范小青的《右岗的茶树》、潘向黎的《满月同行》、迟子建的《一坛猪油》(均为6票)、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方格子的《像鞋一样的爱情》、朱山坡的《陪夜的女人》(均为5票)。 终评备选篇目和审读委评语将在《江南》杂志及重要媒体上公布。同时,终评备选篇目将提交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委员会,届时实施第二次实名投票,角逐最终大奖。 据组委会介绍,郁达夫小说奖为两年一届,评奖作品为中短篇小说。自今年3月份审读委第一次会议召开后,评奖办公室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参评作品征集工作。第一届郁达夫小说奖的评奖范围为2008年至2009年在我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各地公开发表的汉语中短篇小说作品。依据《郁达夫小说奖评奖条例》,评奖办公室对审读委员会成员推荐的作品和社会申报的作品进行了审核,从众多的参评作品中遴选出30篇中篇小说和31篇短篇小说,基本上汇集了2008年至2009年两年间最优秀的华语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角逐终评备选篇目。 审读委成员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广泛阅读和讨论,每人实名投票推荐中短篇小说各15篇,并提交对每篇作品的评语。进入终评备选篇目的作品须获得审读委员会成员总票数1/2以上。审读委成员抱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恪守开阔、包容的尺度,秉持郁达夫文学精神,倾向于海外、年轻、新人的作品,投出了各自庄重的一票。投票过程相当的激烈,审读委成员的意见在会上形成尖锐交锋。短篇小说以一轮投票结束,从31篇中直接选出了15篇进入终评备选名单;而中篇小说投票则进行了三轮,第一轮从30篇中篇中选出18篇,因最末7篇得票相同,于是进行第二轮投票,从中决出了5篇,再进行第三轮投票,依得票多少最终确定3篇入选。 
  6票 《梅子黄时雨》(《江南》2009年第4期) 作者:郑小驴 张燕玲:一个平常的大宅门中不平常的家族故事。作者舞动水墨,轻笔染出一片片迷蒙水汽,衍化了许家在梅雨伤怀时分的衰败流年。在叙事核心的许家里,是人性的复杂与隐秘,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也许年轻的作者对历史的个人想象与解读存在着争议,但郑小驴擅长故事氛围的营造,想象空间的拓展,尤其笔触不显山露水的老道,显示了一种正在成长的文学气象,值得期待。 贺绍俊:郑小驴让我们大大改变了对80后的印象,他的硬朗和深邃给这代年轻人的文学地图增添了成熟的地标,他的这一特点在这篇描写历史故事的小说中表现得分外突出。 任芙康:在同类家族故事中,写出了新一代文学作者对历史的个人想象。 孟繁华:郑小驴的《梅子黄时雨》从民国年间写起,中国的历史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若隐若现,入侵的日本军人、国民党的下级军官、地下武装等,演绎了那个时代的国恨家仇。在本雅明看来,历史永远是“现在”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历史,历史的作用表现为对自身的“唤醒”或“重组”并为未来进行“预期叙述”。因此,历史本是历史学家的历史,作为小说的《梅子黄时雨》于是就具有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全部特征。 盛子潮:这是《江南》首发的作品,以“梅子黄时雨”的叙述方式讲叙民国年间一个大宅院的沉浮变迁,在80后作家中颇为独特,故事饱满但有点老套。 吴秀明:许府的盛衰荣辱与社会政治的风雨纠结缠绕在一起,它成为中国封建宗法制的隐喻。古宅里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霜刀雪剑,逼仄寒冷,这是一个人性扭曲的世界。当然,古宅并不能够遗世存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给了它最为深重的打击。希望终结过去,无边的惆怅来自被迫终结的不甘和不忍。“你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所能抗辩的就是与垮掉的一代崛起。”作者用他的这部中篇小说再次佐证了自己。 |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