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动物X线基本技术概述

(2008-12-17 15:21:32)
标签:

宠物

x线

诊断技术

基本原理

造影

分类: 发表文章

小动物X线基本技术概述

   谢富强  叶晓敏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机体组织结构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荧光的能力和使溴化银胶片感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基于机体组织结构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存有差异。这样,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光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根据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等处的气体。而且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由于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当X线穿透不同密度和厚度的机体时,吸收的X线就可能存在差异。X线穿透组织时,若被吸收少,则剩余X线多, X线胶片感光也多,经光化学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若穿透组织时X线吸收多,则影像结果恰好相反。病理变化时可使机体组织密度或厚度发生改变,可产生有别于正常影像的病理X线影像,作为我们诊断的依据。   

二、X线摄影基本技术条件

(一)投照条件

管电压(kV):是指加在X线管两极上的直流电压,医用X线机的管电压范围一般为40-150 kV。管电压控制X线的穿透力,是对X线质的控制。管电压越大,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同时也是影响影像照片密度、对比度以及信息量的重要因素。

管电流(mA)和曝光时间(s): 管电流是X管内由阴极流向阳极的电流,决定单位时间内X线产生的量。管电流越大,X线的发射量也越大。曝光时间是X管发射X线的时间,发射时间长,胶片接受的X线量也多,增感屏上被激发出荧光的时间也长。mAs可作为影响X线片密度的同一因素考虑,每一部位一次曝光时管电流与曝光时间的乘积,即毫安秒(mAs)数,为此部位的曝光总量。在小动物X线诊断中,由于动物不能按人的意愿控制呼吸和运动,可通过减少曝光时间,增加管电流的方法来减少影像的运动模糊。

焦点—胶片距离(FFD):焦点至胶片的距离影响X线对胶片的感光效应。感光效应与焦点—胶片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时焦点—胶片距离也影响放大失真度,当焦点—胶片距离过近时,可产生过度的放大失真。按机器功率不同,焦点—胶片距离一般选择为75-150cm。

(二)暗室技术

胶片的冲洗就是使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并沉积于胶片的胶膜内,同时将未感光的溴化银冲洗掉的过程。包括显影、漂洗、定影、冲洗和干燥五个步骤。显影效果受显影药液的温度、显影时间及药液的效力的影响。正确的显影时间可以获得密度深浅和对比度适中的影像,显影时间过长,往往造成影像密度过深,对比度过大,灰雾增高,层次遭到破坏;时间不足则会造成影像密度太淡,对比度过小,层次也受到损失。适当延长或缩短显影时间可以对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进行一定的补救。因此,在机器洗片时,由于冲洗时间固定,对曝光量的掌握就更为严格。定影时间要求不像显影那样严格,但应避免过早暴露在灯下,以防止溴化银继续感光而使影像发灰。冲洗要充分,以避免影像逐渐变为黄褐色,失去保存价值。

三、合格X线片的标准

良好的X线片能表现影像的适当密度;能分辨机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各种对比度;能分辨各部细节的层次;能反映各部细节的清晰度;X线影像具有最小的失真度。

照片密度即照片的黑化度。诊断用X线照片的适当密度范围为0.25-2.0 。在此密度范围内,密度最低部分,人眼能辨认,密度最高部分,能清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

照片对比度:X线胶片上相邻两点的密度差异。照片层次:照片上被照肢体组织结构的各种密度。照片的对比度增加,使照片的层次减少;而对比度减少,却使照片的层次增加。因此在同一张X线片上要想得到既有较好对比度,又能显示丰富层次的影像,必须选择恰当的管电压和管电流。

清晰度:影像边界的锐利程度。良好的清晰度有助于观察组织结构的微小变化。小焦点、大焦点-胶片距离、低速增感屏获得的X线影像的清晰度高。运动模糊是小动物X线摄影中影响清晰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曝光时机和曝光时间来合理避免。

失真度:照片上的影像较物体原来的形态和大小改变的程度,包括放大失真和形态失真。放大失真对分析X线片图像一般影响不大,而形态失真会防碍图像分析,失去诊断价值。因此,要避免发生形态失真,就要将焦点、被照物体和X线胶片三者排列成一条直线,把被照物摆正,使它位于X线束的中心轴上,并与胶片和X线管平行。

四、X线片的解读

X线诊断的准确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X线影像的特点及其解剖、病理基础的认识和诊断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为了作出正确的X线诊断,在分析和诊断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

  观察分析X线片时,首先应注意投照技术条件。例如,摄影位置是否准确,摄影条件是否恰当,即照片质量是否满足X线诊断需要。

  为了不致于遗漏重要X线征像,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观察。例如,分析胸片时,应注意胸廓、肺、纵隔、膈及胸膜,并应结合临床,着重对其中某一方面的观察。在分析肺片时,应从肺尖到肺底,从肺门到肺周依次进行观察。在分析骨关节片时,应依次观察骨骼、关节及软组织。在分析骨骼时,则应注意骨皮质、骨松质及骨髓腔等。否则很易被引入人注目的部分所吸引,忘记或忽略观察其他部分,而这部分恰好是更重要而必需阅读的部分。

  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为此,应熟悉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以及它们的X线表现。这是判断病变X线表现的基础。

  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观察它的部位和分布、数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及其均匀性与器官本身的功能变化和病变的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因为分析这些X线表现,才可能推断该异常影像的病理基础。在分析判断时,还需找出一个或一些有关键意义的X线表现,以便提出一个或几个疾病来解释这些表现。也就是提出初步的X线诊断。

  前述初步考虑的X线诊断是否正确,还必须用其他临床资料和影像诊断检查结果加以验证。临床资料中的种类、品种、年龄、性别、生活史、病史、体征及重要检查发现和治疗经过等,对确定X线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初步考虑的X线诊断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吻合的,则诊断的准确性就比较大;如不吻合,则需复核照片的观察与分析是否准确,推理是否符合逻辑,初步X线诊断是否妥当,临床资料是否准确、完备。

1、骨关节系统  长骨的结构分为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和骨膜。在未成年动物还有骨骺、生长板和干骺端。关节X线解剖可分为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间隙和关节囊这几个部分。骨骼病变的基本X线征象包括骨密度增高或降低、骨膜增生、骨质坏死、骨骼变形。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征象包括:关节外软组织阴影的变化(关节周围软组织阴影增大或缩小,密度升高或降低以及出现气影、异物影像或骨性阴影)、关节间隙的变化(关节间隙变窄、变宽、宽窄不均或消失以及出现异物)关节面的变化(关节面不平滑、关节面断裂、关节缘骨化以及关节骨囊腔)和关节脱位。

2、胸片  胸腔天然对比度好,适合X线诊断。胸部病变的X线征象:(1)胸廓的骨折、软组织包块、胸壁肿涨、胸壁气肿;(2)肺部的渗出性病变(病变阴影与正常肺组织无明显界限,影像模糊淡泊,呈云雾状)、增殖性病变(斑点状或梅花瓣状的影像,密度中等,边界清晰)、纤维性病变(边缘清晰的致密阴影,呈粗乱的条索状或网状)、钙化灶(密度极高的斑点状阴影,边缘清晰,形状不规则)、空洞和空腔(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周围渗出性阴影或正常肺野)、肿块(影像均匀度不等,但密度较高,边缘部规则);(3)膈影变形、隔影消失难以辨认;(4)纵隔移位、纵隔肿大、气纵隔;(5)气胸(萎陷的肺比正常肺的密度高,并且回缩离开胸壁,在萎缩肺的四周出现密度极低的空气黑带)、胸腔积液(胸内空腔增宽和密度增加)。

3、腹片  腹部肝、胃、脾、肾、膀胱和结肠的位置相对固定,肠管的游离性较大。腹部病变的基本X线征象:(1)内脏器官体积的增大和缩小;(2)内脏器官的异常移位;(3)内脏器官形态轮廓的变化;(4)密度的增大或降低。

4、脊柱  犬猫正常脊柱由7节颈椎、13节胸、7节腰椎、3节荐椎和数量不等的尾椎构成。解读脊柱X线片除注意骨骼的病理变化外,还要注意各个脊椎的排列和间距,椎间孔的形态和密度,脊椎所构成关节的影像。椎间盘疾病的X线影像特征包括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间孔密度增高、椎管内密度增高以及关节突构成关节变小。

五、造影技术

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普通检查中加以显示和区分。此时,可以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造影剂(contrast media)。造影检查的应用,显著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造影剂根据密度高低可分为高密度造影和低密度造影剂两类。 1.高密度造影剂:为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硫酸钡混悬液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并可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对比检查,以提高诊断质量。碘剂种类繁多,应用很广,主要用于胆管及胆囊、肾盂及尿路、动脉及静脉的造影以及用于脊髓造影。2.低密度造影剂:为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在人体内二氧化碳吸收最快,空气吸收最慢。空气与氧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以免发生气栓。低密度造影剂可用于蛛网膜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