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藏品点评艺术品收藏 |
分类: 《收藏界》“高鸿鉴伪”专栏 |
傅抱石(款)《龙盘虎踞图》之再说
高 鸿
谈了款识,不能不谈印章。
在这71.3个平方尺的巨幅画幅上,仅有“傅抱石”(图14)这纽姓名印章,这一点好像与小“草稿”上对角呼应的两纽印章格式不同――可能是作者考虑在这71个平方尺的画幅上没有了钤第二纽印章的位置。不过,多一纽印章或少一纽印章,在鉴定上是不能作为依据的,此问题从略。
考《龙盘虎踞图》的“傅抱石”印,其配篆、章法与我取自傅抱石印选上的“傅抱石”印(图15,尺寸:4.1厘米×4.1厘米)形制一致且毫厘不差。但是,印章的真伪,不能仅仅以形制一致且毫厘不差作为评判依据的,要紧的是要看其风神,而印章艺术的风神是由笔情刀趣来体现的。傅抱石刻印宗法黟县黄穆甫,用刀犀利且比黄更强调印面的视觉冲击力,刀斧痕较锋利,这好像是吸收了齐白石印章的特点。然,《龙盘虎踞图》的“傅抱石”印,其刀感似嫌有点“温”,尤其是笔画的弯曲、转折处过于圆滑且印面四边也过于光洁,比较图15和傅二石鉴跋的傅抱石《湘夫人》(图16)上的“傅抱石”印,似乎就显得精神萎靡、风神不见了。
当然,这只是从图片上得出的看法,不排除该图上的印章是真印。然,从书画鉴定的角度来说,如果该图本身确真无疑,那么,印章的是与非也就无关大局了;倘若该图诸多疑点难以排除,既便印章的是真印,那么,它对该图的诸多疑问也起不了“诠释”作用,因为画伪印真的实例古来不乏。
徐邦达先生对如何入手搞书画鉴定,有过这样的阐述:“我认为我们要比较彻底地认清一个人的书画的直貌,必须在有可能、有条件(此人的作品存世较多)的情况之下,拿这个人的较多的作品,不止一次地反复对比之后,渐渐由浅入深认识了这一个人作品的形式特征和艺术水平之高下,作为辩识这一个人作品的标准;同时还要了解即使同是这一个人的作品,也还可能因时间(早,中晚年),条件(工具――纸笔的好坏,创作时兴致的高下),偶然的成功或失败,而使某件作品与较常见的形式有些不同,那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但如果是一个高水平的作家的作品,除了是极早年的或所用纸笔实在太劣的作品,有时或可使作品艺术水平全面下降,但一般情况下,偶然的失败则至多在局部地方出些毛病,而不可能整幅整篇一无是处。这就是说要辩伪品,主要是要认识某一人真迹的特征和其创作的早,中,晚期不同程度的演变,以及因条件不同而出现的一定差异,这样,就有了可供掌握的法则,定下了标准,才能以之作为犀镜,照出赝鼎的本质来。(《再论徐渭书《青天歌卷》的真伪》·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我想,从《龙盘虎踞图》和《龙蟠虎踞今胜昔图》的创作时间来看,可能不是属于因时间(早,中晚年)、条件(工具――纸笔的好坏,创作时兴致的高下)之列,再说,傅抱石先生理应是高水平的画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