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载集锦2)赴美行医-不想毁于中国患者手上的一条路
(2010-09-11 11:11:15)
标签:
转载 |
以下例子是由一般国内医学生情况提取出来的一个简单化的模型:A君是一名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他想出国做临床,但他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他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培训班。假设他手里有2000元,是把钱投在GRE辅导班,还是USMLE辅导班好呢?
1.GRE是研究生入学考试,USMLE是MD认证考试。
2.GRE成绩过线后,能否进入PhD还要受医学院成绩影响;USMLE考完后,本身分数就是住院医program衡量你水平的标准,以前医学院成绩不影响Match
3.GRE是英语能力的考试,可以靠技巧速成;USMLE是医学知识的考试,无法突击速成。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决定明年毕业就出国,现在还来得及突击GRE,但USMLE至少需要2年。机会总是飞逝的,早准备USMLE比早准备GRE更能抓住机会。
4.准备GRE对医疗知识和临床技能毫无增益;USMLE本身的学习是对自身医学知识的系统化在提高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复习中使用的大量的原版书还是视听教材都融汇着西医教育的智慧和精华,复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提升的“质变”,感觉就像再上了一次美国医学院。就像很多人说到,“我考USMLE就是要接受世界顶级的医疗教育”。能提高临床水平这个论点是有根据的,观察的群体是BUG的组员(目前国内最大的USMLE复习团队)。
在外资医院工作的医生A:与同事(欧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交流起来没有了障碍,所有疾病的诊疗都基于同样的共识,与外籍病人交流也没障碍,一个例子是L医生在跟一个瑞典女病人谈起她的factor
V
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住院医B:国内的住院医培养很偏颇,即使是内科医生,也是很早地专注在自己的亚科,连内科都不是全面掌握,(比如心内科的不知道肾病理,消化科的不知道血液肿瘤),很多在医学院时期没弄懂的问题,到了主治还是一知半解。他们在BUG里学习USMLE之后,发现多年积蓄的一些疑问被解答了,一些孤立在记忆中的点连起来了,无论对上级汇报或是下级教学都有很大促进。
正在临床的医学生C:在BUG里学USMLE,超越了背书,每个病都是一个动听的故事。昨天刚看过的病,明天竟然在大内科巡诊时出现。台上的主任在讲解这个罕见病,台下L同学感慨,“所谓罕见病,就是诊断者因知识有限而视而不见的病啊!假如都看过USMLE的书,这应该是common sense”。在小组讨论时,不用照本宣科都能侃侃而谈。就这样,BUG的医学生组员都华丽地忽视了所有临床考试和国内执考,所考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及USMLE一半呢。
以上3种情况都是在学USMLE中得到了正反馈,然后更加努力去学的例子。不禁有人质疑BUG每个成员都如此受益吗?不全是。很有趣,我们发现不能坚持下来的大致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很高年资的临床医生,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专科,USMLE学习过程对他们的工作的提高有限,正反馈不足。第二种情况是科研型的研究生,他们虽然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科研工作跟学习USMLE内容没有交集和呼应,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对学习行为的正反馈,所以久而久之,热情退去之后,不再坚持了,最终放弃了,很可惜。
所以,认为学USMLE能提高医学水平或学USMLE提高不大的例子都是存在的,但要区别地看。能提高,是因为他们都进入了学习和临床工作互证互印,良性促进的正反馈循环;觉得不能提高,是因为学习当时缺乏机会去印证所学的知识,也没有机会去表现所取得的进步,没有正反馈,这种学习行为会慢慢消退,不过从另外一方面讲,在这种不利环境下,孤身奋战USMLE并且坚持下来的人,意志力是超越常人的,非常值得称赞。
概而言之,要成功地将USMLE考下来,要不就是意志力超越常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复习都没关系;要不就是选好学习时机,把握一切能形成正反馈的机会,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