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魏强毅情感 |
中国电影拿什么冲击奥斯卡?
魏强毅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二轮候选名单揭晓,从63部报名影片中选出的9部非美国出品的影片,进入到提名资格的竞争中。华语军团选送的《云水谣》(中国内地)、《放·逐》(中国香港)、《练习曲》(中国台湾)全部落选。
似乎这是一件令中国愤慨的事情,但是在文化帝国的阴影之下,这又似乎成为了注定的结局,谁叫中国人不搞一个“中国的奥斯卡”出来,如果真是那样,我想中国的电影也不会遭遇如此的尴尬境地。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夺得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之后,华语电影便开始了漫长的“奥斯卡之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诸多导演都殚精竭虑的渴望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高峰,让外国人也品位一下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其中以张艺谋为最,自从1992年他拍摄的《菊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后,就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梦想,但是无论是《英雄》、《十面埋伏》、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都与奥斯卡擦肩而过。
中国具有身后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气息,但中国电影作品却屡遭淘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次在电视上看到《头脑风暴》的节目,寻找一些电影投资人、导演、电影评论员作为现场的嘉宾,讨论中国电影之路,路在何方。很明显的就透露了中国电影的一大症结所在。那就是投资人与导演之间的截然对立的关系。
美国大片也存在这样的微妙关系,但他们也可以很好的把握,但中国却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导演认为拍艺术电影具有价值,而投资人却会认为那种电影无法获得利益;当投资人认为某个文学作品可以拍成电影的时候,而导演又会认为那是垃圾作品。两者之间的鸿沟可能就是造成中国电影失败的关键因素。
中国电影失败的直接因素当然就是导演、演员或编剧的失败。一名好的导演可以通过电影作品来使得你获知他的独有视角;一名好的演员可以将自己全心身的投入到作品中;一个好的编剧可以将文字和音像巧妙的结合起来。而这些在中国都将成为奢侈。
导演为了名气或者经济利益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拍出自己的电影作品,至于效果如何,那不在其考虑范围内;演员只要能够获得自己的片酬,请几个替身也是具有普遍性;编剧为了稿酬可以一天十几万字的写。艺术能够快餐般的文化和浮躁的社会底蕴下产生吗?为什么以前的经典电影还有很多人想看?因为那些电影是一个导演花上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心血拍出来的,精雕细琢;为什么成龙大哥获得了业界的尊重,因为他是真实的,与替身没有关联。
诚然,客观原因也是存在的,比如美国拍部大片要花上好几个亿,而中国似乎还没有那家公司存在如此的实力和豪迈;中国电影的推销渠道也是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打开海外市场,是中国电影人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老百姓的经济实力欠佳的状态下,不去支持盗版似乎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至于电影院对电影播放周期的限制也让中国电影难以摆脱困境。但客观原因总是次要的,如果因为这么多的客观原因而失去自我反省,那将是中国电影的最大悲哀。
试问中国电影人,是否还有心思能够静静的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去拍一部电影呢?是否能够因为拍摄电影而三过家门而不入呢?是否能够因为拍电影,可以不去考虑经济或者权益问题呢?我想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电影已经生病了,这种病唯有牺牲自我利益才能解决。但这对于渴望通过电影获得利益的人来说,几乎不可能,以至于造成娱乐圈的“潜规则”。
依靠病态的文化和电影去竞争奥斯卡,那不就是等于拿“大粪”去换取“黄金”吗?好好反省吧,真正的好作品需要时间和良好的心态,如果对电影作品足够尊重的话,我想中国电影也不至于“滥”到这个地步。
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对决,数量赢了。或许中国电影人应该自豪,每年能够产生那么多的电影作品。但是有数量没质量的电影只会让关注逐渐放弃国产电影,而该看国外的影视作品。观众不是不爱国,不是不支持国产电影,但至少得给一个观众支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