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西英诗歌:诗歌只生长在诗人的心智上

(2008-03-07 22:19:16)
标签:

评赏

分类: 中国网络诗歌十年佳作导读

     

    刘西英诗歌:诗歌只生长在诗人的心智上

   
海伦·加德纳认为:“悲剧诗人的灵感,来自于人类有能力理解历史经验之世界的信心,这和试图通过假设和实验来发现物质世界规律的精神是一致的。”尼采认为:“在悲剧中所感到的形而上的快乐,它使我们看到个别存在的怖畏。”
    刘西英诗歌具有悲剧品质。刘西英捕捉形象的身手极其敏捷,以深刻洞察时弊、透视人生苦难见刃,诗中常有让人心颤的点穴神来之笔。如直击城乡现代化建设的《被盖上楼房了》:本来该建广场的地方/本来该留通道的地方/本来该建学校的地方/本来该修厕所的地方/都被盖上楼房了//如果我们挡不住这世界的疯狂/就让我们挡住那疯狂的欲望/如果我们挡不住这利益的疯狂/就让我们挡住那疯狂的楼房//。

    《被盖上楼房了》贴近社会生活现状,极端真实又极端象征;刘西英的真实,不仅仅是现实真相,揭露真相不是诗人的工作;刘西英的真实,是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幽微洞察,是剥离真实与真相之后的深刻觉悟。“可是,假如我们什么也挡不住/那就等楼房倒掉/把我们砸伤//。”活生生的现实写照,入木三分的思考和告诫,使这首诗充满思想的力量。
    《榆树母亲》是另一种情绪的深入,通过母亲与槐花的对比,通过一个一个特定境头,上演了一场凄楚的人间悲剧,揭示了命运的不公、无情,还有温暖与善良,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同情和感怀: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砍倒了自己/剥下树皮让我们充饥/就如同最寒冷的日子/她在我们身上/披上她的棉衣/温暖了我们/却冻坏了自己//。
    《榆树母亲》与《家乡的山桃花》同为现实主义作品,但风采迥异,《榆树母亲》可称作新写实,而《家乡的山桃花》则是传统样式的抒情。刘西英诗歌,具有像生活一样朴素的品质,根基扎实,脱俗而无匠气。刘西英还有大量的写陕北乡村的作品,带着黄土味。我注意到刘西英创作上的勤奋和自觉。勤奋对诗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归根到底,诗歌只生长在诗人的心智上。

附:刘西英诗歌

榆树母亲

 

有人说

陕北旮旮旯旯里

那些开着朴实花朵的槐树

就是陕北的女人

可我觉得

我的母亲并不比

槐花美丽

倒是小时候

母亲在榆树上采榆钱

给我们吃的情景

常常让我觉得

她更像一棵榆树

不仅给子女奉献了所有的榆钱

最困难的时候

她甚至砍倒了自己

剥下树皮让我们充饥

就如同最寒冷的日子

她在我们身上

披上她的棉衣

温暖了我们

却冻坏了自己

 

家乡的山桃花

 

那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山桃花

曾是母亲最关注的

别看她不识字,每年春天

她都能凭着自己的感觉

在一方纸上

准确地标出它们的位置

 

这是母亲独创的地图

也是夏天采摘时

我们参照的图纸

母亲不知道什么是导航

但靠它引路,我们从未闪失

 

那是一些困难的日子

家里一年的零用

差不多全靠大山的恩赐

体弱的母亲因为上不了山

所以总是显得特别着急

 

一年一度烂漫的山桃花

曾带给我们无限的欢喜

母亲通过山桃花预知年景

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中

用指头掰完了所有清贫的日子

 

母亲去世后

我们把她埋在了山下

希望她仍能看到年年的花事

但是因为没有了母亲的指引

我们却再也找不到丰收的位置

被盖上楼房了

 

本来是种庄稼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本来是建菜园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本来是留绿地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本来是修花园的地方,被盖上楼房了

 

本来该建广场的地方

本来该留通道的地方

本来该建学校的地方

本来该修厕所的地方

都被盖上楼房了

 

如果我们挡不住这世界的疯狂

就让我们挡住那疯狂的欲望

如果我们挡不住这利益的疯狂

就让我们挡住那疯狂的楼房

 

可是,假如我们什么也挡不住

那就等楼房倒掉

把我们砸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