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生命更健康,生活更幸福,追求更高远。如果教育最终只能让孩子在无限追逐中走向偏执,走向极端,都是不恰当的。据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非常令人担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到25.4%的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这些数字也许离我们比较遥远,2021年报到的一组数据让我们毛骨悚然。
5月13日,湖北安陆,德安中学的一名八年级女学生杨某某跳楼身亡。
5月9日,成都49中高二学生林某某在学校坠亡,并引起了轩然大波。
4月21日,湖南长沙,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2019级专业硕士生黄某某坠楼身亡。
4月15日,河南信阳,第六高级中学一高二男生跳楼,经抢救无效死亡。
4月13日,吉林长春,红旗街某高层建筑上一15岁女学生跳楼轻生。
4月8日,江苏南京,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一位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内,这栋楼内有两位跳楼、一位烧炭身亡者。
3月29日,广东惠州,惠东县一中学一名学生从教学楼5楼坠楼身亡。
1月27日,河北邯郸,邱县第一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从学校四楼跳楼身亡。
1月23日,陕西西安,一名女生因换座位被老师拒绝从四楼一跃而下。
2021年以来,不到5个月里,已经发生了9起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例。
其中,不只是中学生,甚至也有研究生、博士生等...
这些报到并不能代表全部,就在我们身边,关于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偶有发生,这些血淋淋的事件,让我们在无比震惊之余陷入深深的沉思。这是怎么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一声声叹息,一场场哀鸣......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有自杀倾向的这么多?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望子成龙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焦虑。
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是有所认识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万千宠爱集一身,家长的过分宠溺让孩子非常自我而脆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
但溺爱其实还只是一方面。
家里有兄弟姐妹的人都知道,生长在多个孩子的家庭里,竞争是免不了。为了更多的宠爱、玩具乃至食物,博弈无处不在。
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那么玻璃心了。
就好像迈克尔.乔丹成为天皇巨星之后,仍然对哥哥拉里对他的磨砺念念不忘。直言自己的竞争心,很大程度来自于兄弟间永不停止的争斗。
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缺失是难以弥补的,如果挫折教育再跟不上,那就更是雪上加霜,很难有强大的内心了。
青少年自杀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环境的大幅度变迁,是影响自杀率的最重要因素。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急剧变迁,几乎每个青少年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大大地加重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负荷,使他们失去安全感,从而导致病态的精神反应乃至自杀行为。
另一方面,媒体对自杀行为过分细致的描述、对悲观厌世情绪的过度渲染,也会对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乃至诱发自杀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认为,自杀情节的报道是一种天然的广告,是对具有类似处境的人的一种暗示,很可能会导致模仿性自杀事件的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维特效应”。
望子成龙的家长传递焦虑
中国人有望子成龙的传统,这些年收入水平上来后,越发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的各种鸡娃,对考分、排名的极致追求,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自然难免会有不堪重负的。
10年前,一位美籍华裔母亲出版了一部自传式作品《虎妈战歌》,一夜之间,这个华裔“虎妈”火遍了全美,也火遍了中国。
她是幸运的,在“虎式”教育下,两个混血女儿后来都考入了哈佛大学。
但是效法她的人往往忽略了,她自己本身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是一名妥妥的学霸。而她的丈夫和她一样,都是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
所以说人家的孩子,在读书这方面,跟普通人家的孩子起跑线是不一样的。
很多家长自己平庸,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一飞冲天,实现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孩子怎么能不崩溃?
诚然,引发青少年自杀的社会成因十分复杂,每个个例都不尽相同。但是防微可以杜渐,孩子的天空暗到一定程度时,学校、家庭的关爱就会成为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指引他们跨越黑暗森林。
独生子女作为既成事实,基本无解。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显然能够做得更好。
孩子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希望每个家长和将要成为家长的人,都能够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