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2022-08-09 11:18:52)
标签:
教育 |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进步的脊梁,是每一个人成长成功的根本任务和必备条件,教育在,希望就在,教育成功,未来可期。可以说,教育的问题,是全社会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教育的问题,破解教育的难题,更是责任和义务,良知和道义。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入职不久的老师,你就必须做好为教育献身的准备,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如果你是一个对教育充满自信,对事业执着刚强的人,你更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的丰富内涵 ,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而是启发,不是灌输而是激励,不是压制而是点燃,你要相信教育的无限潜能和孩子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无限可能变成现实,让孩子在迷茫困惑中明确方向,找到方法,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对于学习来说,课堂是孩子学习成功与否的主阵地,课堂好,学习就好,效果好,孩子就好。打造“开放、紧张、高效、和谐”的课堂成为重中之重,以“问题导学”为统领,使课堂目标问题化,使深奥问题浅显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你要明白,作为教师,主要的职责不是明白教什么的问题,更是要明日怎么教的问题。 “方法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培养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看到希望和信心,体会到在付出艰辛的同时,同样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学生能做到:“我的问题我明白,我的问题我纠正“、”我的课堂我作主,我的课堂我精彩”。说到底,成败看孩子,关键在课堂。作为老师,必须知道,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具备那些要素,我们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地达到高效的目的。具体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精品的课堂、精神的课堂,精彩的课堂”。如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规范出精品,激励出精神,评价出精彩。“规范、激励、评价”可以说是课堂制胜的法宝:“精品的课堂”,就是指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做文章,包括目标达成,问题设计,学生自学,小组互助,师生评价等,同时更能在教学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成为特色,如阅读摘抄,错题积累,个性化作业,感悟反思等,都可以成为标本示范;“精神的课堂”,指的是师生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充满激情,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气氛热烈;特别是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而要做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不断鼓励启发,最终成为习惯;“精彩的课堂”来至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对学习过程中无限付出后获得的快感,是孩子自主自信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说不,在尊重的基础上对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各小组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各成员之间,相互促动,扬长补短,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对于孩子来说,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学习中出现失误或者退步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最关键的是作为老师能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改变,只要付出就一定会达到预期成功的目的。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能改变天气就改变心情,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老师只有不断改变教法,注重学法引导,学会不断调动和激发,不断地调整和尝试,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不断提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法,都是最好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孩子对学习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就是我们全部的期望。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孩子思想进步,学习优秀,家庭就充满希望,祥和美满,孩子情绪低落,学习滑坡,家庭就会陷入气氛沉闷,冷落萧条的状态,甚至影响更大更远。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特别是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家校合作,家校互动,不断地走近家庭,走近父母往往会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要适时地与家长沟通了解,获取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施教。
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启发和唤醒,是和激励和点燃,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教育规律,以极大地热情去关怀和包容孩子,引导和影响孩子,达到以德育人,以智启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其次,我们要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每一位老师都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给孩子以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和平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放过每一次机会,让你的每一次付出,都能够唤发孩子对生活学习的渴望,让你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够浇灌出夺目的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