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段
结束篇章
1987版:
1..1
1987版舞台气氛:在第四段的基础上,做回复静态的过渡准备,以纵向回归至舞台后侧,前呼后应式的结束方式,再次展现造型,在静谧中结束;
1..2
1987版群舞位置:全台群舞回归至开始位置,聚集,造型,结束;
1..3
1987版舞蹈语汇:将队形繁华趋向平静,以一组组的造型完成,出现结束感;
1..4
1987版音乐节奏:由第四段的抒情板基础上,将音乐回归至静谧中,使用音乐的前呼后应式,回到开始的静谧状态,结束。
1..5
1987版出现时间为:05:57:24—06:46:03;出现时长为:1分41秒19。
1..6
1987版变换姿态为:群舞式千手造型,三人组合式千手造型,群舞洒向观众,再聚集舞台后侧,一个个造型累计.
2005版:
1..7
2005版舞台气氛: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22】
1..8
2005版群舞位置: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23】
1..9
2005版舞蹈语汇: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24】
1..10
2005版音乐节奏: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25】
1..11
1987版出现时间为:05:26:05—05:53:18;出现时长为:0分27秒35。
1..12
1987版变换姿态为:
群舞式千手造型,群舞纵向观众,再次聚集舞台后侧,一个造型多人累计.人数比1987版多9人;细节造型相同【26】
下图为1987版完成本段造型
下图为2005版,完成本段造型过程

总结:
1)
综上对比,1987版与2005版,出现的段落相同,为一个舞蹈作品的段落结构构成相同;舞蹈作品与文学、音乐、影视俱有共同的一个要素,为段落的分割,产生作品的主题及寓意,展现作者需要阐明的作品主题都是通过结构而得到的;所以舞蹈作品的结构,成为了组成其舞蹈完整性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2)
1987版的段落,为分明的五个段落,由静谧、慢板——延伸、中板——喜庆、快板——抒情——升华中慢板——静谧、慢板、结束的段落划分,有别与其他舞蹈的结构,所以成为原作者茅迪芳对这个作品的独到的创作,体现了这个作品的主题:千手千眼的观音,将爱洒向人间……
3)
这样的段落划分,使这个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博大而宽厚的空间,同时使用西南的泰族舞蹈,深沉而抒情,妩媚而端庄,将欢愉添加了一种深沉,一种神秘,一种宽厚的美感;
4)
2005版在整体的五个段落的划分上与1987版完全相同,并有明确的【26】处吻合状态;
5) 自然段落的分割:
【注】舞蹈作品的分段主要是以音乐节奏为分割,好像我们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段落的分割一样,分段是为了体现作者对作品需要弘扬,需要刻画的方式,1987版作品作者在分段上使用的就是这样的手法,2005版延续使用了这样的分段处理方式;
【举例说明】茅迪芳的另一个舞蹈作品《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分段处理就与这部作品不同;即开始为:快板、中板、慢板、快板结束;相信张继钢也有其他作品的分段与《千手观音》和《吉祥天女》不同;现1987版和2005版的分段是完全相同的;
第23,24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