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 快板段落
1987版:
1..1
1987版舞台气氛:衔接第二段落,进入快板部分;
1..2
1987版群舞位置:在第二段的基础上,舞者以三人为中心,九人群舞围绕式展开;
(详见第【25】处相同说明:)
1..3
1987版舞蹈语汇:
A.上身动作如下:1】将双手同时举过头顶,在快节奏内重复。2】双手向下蒙住眼睛的位置。3】再次举起。4】再次放下时,双手垂向于胯部以下的位置,5】同时上身成45度向前微弯。抬头挺胸。6】由肩膀带动手部,翻转,形成抖肩的动作。
B.下身动作如下:1】下肢为双腿微微弯,趋于半蹲的姿态。2】上身的双手举起时,下身配合上身直立起双腿,上身双手向下时,腿部配合上身的动作,再次微弯。3】双腿随着上身的摆动,由腰肢开始到胯部随之成横向8字形的扭动。
C.脸部表情为:因身体的整体前顷式,脸部随之微笑,将双眼睁大以示观众一种摄取的魅力;
D.舞蹈语汇及音乐节奏来源于:A)云南泰族舞蹈的身体摆动模式,为横向的8字形摆动,区别于其他民族民间或中国古典舞蹈的韵律;B)胳膊的运动至手部的运动过程,同样源自西南的舞蹈语汇,为大臂带动小臂再带动手部的变化;
【列举】:其他民族舞蹈语汇为如:蒙族舞蹈为上身不动,胯部横向左右倾出,带动腰部,头部不向前主要为直立,向后倾斜。如:汉族舞蹈,胯部扭动时为左右摇摆,脚下动作多而细碎,脚下带动全身,尤其西北的民族舞蹈以头部细碎的摇晃为基调;;
1..4
1987版音乐节奏:由第一段的慢板基础延伸至中板,节奏鲜明为4/4节拍,节奏明确为快板;
1..5
1987版出现时间为:03:39:20—04:16:01;出现时长为:1分37秒00。
1..6
1987版变换姿态为:三人领舞居中式的舞蹈状态,其余九人散状周围.
2005版:
1..1
2005版舞台气氛: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10】
1..2
2005版群舞位置:群舞排列为四方形阵,变化为三人中心,相同于1987版【11】,再变为四方阵;
1..3
2005版舞蹈语汇: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12】
1..4
2005版音乐节奏:与1987版相同;文字说明同上;相同【13】(另注明:请参考两版对比录像,音乐使用1987版,在2005版的画面上,动作节奏完全吻合;
1..5
1987版出现时间为:03:26:13—04:16:18;出现时长为:1分30秒05。相同时间出现【14】,并为基本相同时长【15】
1..6
1987版变换姿态为:方阵式变化,及三人组合变化.【16】

上图为1987版:本段落基本组成造型明晰;
下图为2005版:本段落基本组成造型明晰;
第21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