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拆书稿

(2021-03-28 17:35:45)
标签:

普洱茶

美食

杂谈

                            《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拆书稿

作者:生命在于享受

喝茶二十多年,喝茶好处多多,常喝可以增加免疫力,可以促进消化,据说还能降血脂降血压。对于我,喝好茶是贪恋茶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能够放空身体,让心平静自由快乐。

我喜欢茶,也喜欢读茶书,陆陆续续读了不少茶书,真正的好茶书却不多,凤毛麟角,《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就是这些凤毛中的之一。这本书的最大的特色是,作者黄刚爱好广泛,尤喜哲学和音乐,因此他将哲学、艺术和普洱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美学的角度,谈普洱茶的艺术共性,期待共鸣,若你盛开,蝴蝶自来。

比如作者写到普洱茶的缺点,用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比喻,连一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也有明显的涂改,普洱茶缺点也很易让人接受,这样的大范围横跨对比在书中比比皆是,艺术性非常强。

这本书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普洱茶在所有的茶之中,用行内的话说,水最深,初学者也最难喝懂。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从普洱茶再认识,到品鉴实操,详细介绍普洱茶的识茶泡茶品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纵然你是一个从来没有喝过普洱的小白,只要你认真看完这本书,也会明白如何品鉴普洱,按照书中所言,假以时日,也会逐渐喝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好普洱。

这本书可读性强,不但是语言通俗易懂。写书的结构也别出心裁,有近一半页有大纲,相当于书的骨架,在书的左面,美其名曰普洱黄刚说。在书的右面,才是书的血肉。这种架构至少在我看来很少见,也很有独创性,方便读者查阅和理解;同时,从目录看,这本书保持前后循序渐进的连续性,从内容看,每一篇又可独立成章,不同取好的读者可选择性的阅读。 

这本书第三个特点是: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作者黄刚是一个茶商,从一个喜欢普洱茶的茶人,到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茶商,其中辛酸苦辣,尤其是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借鉴。在所有茶书中,有这样真材实料的确实不多。

喝明白普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超棒的好普洱?好普洱具备哪些显著的特征?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普洱茶相对于绿茶、红茶等其他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什么?只有搞明白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什么,才能更进一步明白什么是好普洱?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体感与口感的高度一致性和特殊性。其他茶很少强调体感,而普洱茶强调体感,并且把体感放在口感之前。茶气足才能体感强,所谓茶气足,即有型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喝了几水茶后,手心、手背、头部、背部等有一个或多个部位冒汗,茶气足,还有打嗝放屁,身体通透愉悦感觉,茶气足体感强是喝到好普洱的正向反应。

普洱茶也强调口感,而且要求口感与体感高度一致。口感追求丰富且愉悦,丰富是指茶质饱满,有苦、有涩、有酸,并且苦涩均衡,有爆口的感觉。愉悦是指口腔受到丰富刺激后迅速回甘生津,所谓苦化甘、涩转津,苦涩能否转换、能否快速转换,常常是衡量愉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事物因果关系看,普洱茶的结果,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体感与口感的高度一致性和特殊性。那么从普洱茶的因分析,不可替代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者进一步剖析,良好愉悦的品茶体现,往往来源于普洱好茶中的三个不可替代的特征,即不可替代茶种茶质;不可替代生长环境;不可替代的加工工艺(包括存储)。这三个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得料、工、仓,所谓超棒的普洱好茶,就是三者的完美组合,缺一不可。

那么,如何品鉴一款普洱是什么档次呢?如何确定一款普洱是不是超棒的好茶呢?

作者提出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很强的品鉴程序。他以中生带(1996年至2004年)的生茶为例,提出重要的“一二三四五”法。

一、要坚持一个投茶量标准。每100毫升投茶8克。同样的投茶量才可以公正的比较、品鉴。

二、要练好“剑谱”和“气功”两门功夫。作者推荐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的《深邃的七子世界》作为剑谱,通过重量、紧压程度、饼型及大小、用纸、包装手法、内飞等信息,判断茶的真假;通过盲品判断茶品质的好坏,主要解决是否普洱茶?是生茶还是熟茶?大约多少年份?什么仓储?拼配还是纯料?区域和产地?大小树? 优缺点?值多少钱?等问题。

三、要练好三个器官。鼻(闻香识茶)、口腔(苦涩、回甘生津)、躯干(茶气体感)。

四、要坚持前四泡每泡浸泡时间达到20秒,此后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基本上第5泡至10泡分别为:40秒、60秒、90秒、120秒、120秒。只有保持相对固定的浸泡时间,才能保持相同浓度。

五、应用五项指标品鉴法:1、茶气体感(前三泡);2、厚度冲击力(喉韵与胃的感觉);3、回甘生津速度与持久度(愉悦感基础);4、转化度与油润度(4-6泡);5、耐泡度。

这个五中1235四点,如果再加上6、香气,可以适用所有种类普洱茶,因为中生带存储时间相对较长,香气较弱也不是主要特征,作者在这里略去。

作者在后面又解释了一和四的缘由,要统一并量化,可以根据茶的实际情况调整,保证浓度适宜,在品鉴尤其是对冲时方便比较。作者围绕这套冲泡程序,结合他自己实际,对茶具、水选择,以及茶气的表现,进行详细阐述。

比如新生茶适合用盖碗,老茶适合用紫砂壶;水没有更好的水,就可以用市面流行的农夫山泉来代替。这些都具有很强操作性。

比如对茶气的解释,作者指出:同样一款茶气足的茶,因为人的个体器官敏感程度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受明显,有的人感受不明显,甚至没有什么感觉也属于正常。同样一款茶气足的茶,同样一个人喝,茶气足的感受也可能不同,但基本会维持一个水平范围之内。

比如对香气重视,作者讲了一个台湾茶人黄传芳品鉴的故事。《普洱壶艺》小梁拿来15款茶样(80年代后期至2002年),现场来个审评冲泡法,茶汤分别出在15个小碗里,然后有到场的专家和茶友盲评。

事后回想,这是一个难题。

很幸运,他注意到了黄传芳的方法,他用一个小瓷勺,顺序在每个小碗里蘸一下,用鼻子闻一下小勺,再往后他又有选择的在几个碗里,舀了点茶汤用嘴尝了尝,然后用勺子指着其中几个碗说:这个,这个,还有那个不错。

作者事后总结,品鉴茶的种类多时,用香气先过滤,是一个不错方法。

这些秘诀,接地气的操作指南,作者毫无保留,款款细致而谈,这本书含金量之高,由此可见。

本书第二个重要内容,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分享一位爱茶的茶人,是如何艰难逆袭,成为一名财务自由茶商经验。

 亲身经历结合独到观点,所谓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也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

 比如作者总结:要深刻领悟普洱茶及其经营的独特性。因为普洱越陈越香的原理,大多数茶商喜欢存储新生茶,期望陈化转换的惊喜,但同时也增加成本和仓储压力,而他基本不存新茶,只是凭着独特慧眼,买性价比高的老茶。

 作者做了一个比喻:那些收新生茶来屯茶的朋友,就像他们在富饶的河边坐上了一条船,不再停留,随船去了莫名的远方;而作者是在富饶的河边沿河行走,跟朋友吹风聊天,时不时跳进河里游泳,摸几条鱼上岸尝鲜,还可以和人换些银两,然后继续行走、下水…….

 慢慢阅读这些话语,还真像喝杯好茶,有诗意有韵味。

 又比如,他提到要关注消费者需求。选择礼品茶上市定价的时候,他和几位有经济实力的资深茶友聊天,问他们如果拿茶送礼,会选择花多少钱卖茶,结果得到答案都是600元一份。于是作者将“一块金砖”和“归来兮”礼品装,内部优惠价定位在600元左右,而对外零售价定在1500元至2000元。

 再比如,作者提到,要特别重视经营方向的选择。他不做任何普洱茶品牌的代理,他只卖自己喝的茶,他把有限的钱,主要投资在两个方向:一是选择有数量的高品质低价位的好茶,按照好茶标准,在中低价位找茶。二是把自己对普洱茶最深刻的理解,体现在少量超高品质高价位标杆茶、天花板茶上。也就是说,两手抓两手硬。

 作为一名茶商,作者很真诚,甚至把容易培养的大客户的基本特征总结也毫无保留说出来:一是痴迷普洱茶;二是对普洱茶有文化层面的要求和认同感;三是有相当强的消费能力;四是喝茶有年而且被不良茶商伤过。这些千金难买的真材实料在书中比比兼是。

 作者总结,作为审美对象的茶,在品茗过程中,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形式层、意蕴层和存在层。一壶茶,靠感官愉悦感取悦喝茶人,是形式层;一壶茶,不仅愉悦,而且联想历史文化和人物,或者其他艺术,超越形式的审美体验,真正打动了你,才是意蕴层。至于存在层,功夫在茶外的崇高感,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作者以品鉴六安瓜片为例,初尝口感清爽,这是形式层愉悦;听到叶挺将军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六安瓜片的故事,作为军人黄刚,百感交集,再品瓜片,除清爽外,还有别样的滋味和心情,这就是意蕴层。

 存在层不好理解,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在不懂普洱的时候,被人忽悠,买了一堆烂茶,明白后自然痛心,他有三种选择,一是忽悠别人,把茶卖出去;二是认输将茶屯起来;三是传播茶知识,以求人格升华。第三种境界就是存在层崇高表现。

 比如,作者和他的何作如老师的斗茶,实际上是一场音乐欣赏的比斗,把蒙古族音乐和古琴欣赏,联想至斗茶,既是作者匠心独运,也体现作者对喝茶觉知,已经上升至艺术境界。

 又比如,作者对普洱老茶的理解,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走进茶馆,在一个有水有草的位置,坐下,心也随之放松,一杯普洱老茶端起、喝下,作者首先想到得是:贵族气质。继而说道:一泡选料精当(血统纯正),加工精良(教育得当),存贮合理(长期养成),经过精心的冲泡,陈韵凸显,作者想到的是一个伟大的骑士,一个贵族,正挥舞着长剑策马跑过。

 当我心情很好时,当我喝下一口你的茶,对你说,有“贵族气质”,那么朋友,这是我对一款茶的最高评价了。

 总体评价:

看得出语文基本功不错,全文表述流畅,娓娓道来,病句、错字较少,不错,赞一个!

 另外文章简单易读,干货满满,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接下来说说不足之处:

拆书稿是把一本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一般是3个主题。这3个主题最好是非常明确的,而是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而不是再去文章中自己寻找、去分析。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在开头预告下你提炼的3个主题,正文中每次讲到一个主题时都用逻辑连接词提醒读者,比如: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主题。结尾的时候再来总结下3个主题。

 总体来说,内容还可以,结构上还要再梳理一下。可以参考下群里发的范文和模板,继续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