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拆书稿
(2021-03-28 17:35:45)
标签:
普洱茶美食杂谈 |
作者:生命在于享受
喝茶二十多年,喝茶好处多多,常喝可以增加免疫力,可以促进消化,据说还能降血脂降血压。对于我,喝好茶是贪恋茶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能够放空身体,让心平静自由快乐。
我喜欢茶,也喜欢读茶书,陆陆续续读了不少茶书,真正的好茶书却不多,凤毛麟角,《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就是这些凤毛中的之一。这本书的最大的特色是,作者黄刚爱好广泛,尤喜哲学和音乐,因此他将哲学、艺术和普洱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美学的角度,谈普洱茶的艺术共性,期待共鸣,若你盛开,蝴蝶自来。
比如作者写到普洱茶的缺点,用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比喻,连一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也有明显的涂改,普洱茶缺点也很易让人接受,这样的大范围横跨对比在书中比比皆是,艺术性非常强。
这本书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普洱茶在所有的茶之中,用行内的话说,水最深,初学者也最难喝懂。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从普洱茶再认识,到品鉴实操,详细介绍普洱茶的识茶泡茶品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纵然你是一个从来没有喝过普洱的小白,只要你认真看完这本书,也会明白如何品鉴普洱,按照书中所言,假以时日,也会逐渐喝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好普洱。
这本书可读性强,不但是语言通俗易懂。写书的结构也别出心裁,有近一半页有大纲,相当于书的骨架,在书的左面,美其名曰普洱黄刚说。在书的右面,才是书的血肉。这种架构至少在我看来很少见,也很有独创性,方便读者查阅和理解;同时,从目录看,这本书保持前后循序渐进的连续性,从内容看,每一篇又可独立成章,不同取好的读者可选择性的阅读。
这本书第三个特点是: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作者黄刚是一个茶商,从一个喜欢普洱茶的茶人,到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茶商,其中辛酸苦辣,尤其是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借鉴。在所有茶书中,有这样真材实料的确实不多。
喝明白普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超棒的好普洱?好普洱具备哪些显著的特征?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普洱茶相对于绿茶、红茶等其他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什么?只有搞明白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什么,才能更进一步明白什么是好普洱?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体感与口感的高度一致性和特殊性。其他茶很少强调体感,而普洱茶强调体感,并且把体感放在口感之前。茶气足才能体感强,所谓茶气足,即有型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喝了几水茶后,手心、手背、头部、背部等有一个或多个部位冒汗,茶气足,还有打嗝放屁,身体通透愉悦感觉,茶气足体感强是喝到好普洱的正向反应。
普洱茶也强调口感,而且要求口感与体感高度一致。口感追求丰富且愉悦,丰富是指茶质饱满,有苦、有涩、有酸,并且苦涩均衡,有爆口的感觉。愉悦是指口腔受到丰富刺激后迅速回甘生津,所谓苦化甘、涩转津,苦涩能否转换、能否快速转换,常常是衡量愉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事物因果关系看,普洱茶的结果,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体感与口感的高度一致性和特殊性。那么从普洱茶的因分析,不可替代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者进一步剖析,良好愉悦的品茶体现,往往来源于普洱好茶中的三个不可替代的特征,即不可替代茶种茶质;不可替代生长环境;不可替代的加工工艺(包括存储)。这三个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得料、工、仓,所谓超棒的普洱好茶,就是三者的完美组合,缺一不可。
那么,如何品鉴一款普洱是什么档次呢?如何确定一款普洱是不是超棒的好茶呢?
作者提出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很强的品鉴程序。他以中生带(1996年至2004年)的生茶为例,提出重要的“一二三四五”法。
一、要坚持一个投茶量标准。每100毫升投茶8克。同样的投茶量才可以公正的比较、品鉴。
二、要练好“剑谱”和“气功”两门功夫。作者推荐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的《深邃的七子世界》作为剑谱,通过重量、紧压程度、饼型及大小、用纸、包装手法、内飞等信息,判断茶的真假;通过盲品判断茶品质的好坏,主要解决是否普洱茶?是生茶还是熟茶?大约多少年份?什么仓储?拼配还是纯料?区域和产地?大小树? 优缺点?值多少钱?等问题。
三、要练好三个器官。鼻(闻香识茶)、口腔(苦涩、回甘生津)、躯干(茶气体感)。
四、要坚持前四泡每泡浸泡时间达到20秒,此后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基本上第5泡至10泡分别为:40秒、60秒、90秒、120秒、120秒。只有保持相对固定的浸泡时间,才能保持相同浓度。
五、应用五项指标品鉴法:1、茶气体感(前三泡);2、厚度冲击力(喉韵与胃的感觉);3、回甘生津速度与持久度(愉悦感基础);4、转化度与油润度(4-6泡);5、耐泡度。
这个五中1、2、3、5四点,如果再加上6、香气,可以适用所有种类普洱茶,因为中生带存储时间相对较长,香气较弱也不是主要特征,作者在这里略去。
作者在后面又解释了一和四的缘由,要统一并量化,可以根据茶的实际情况调整,保证浓度适宜,在品鉴尤其是对冲时方便比较。作者围绕这套冲泡程序,结合他自己实际,对茶具、水选择,以及茶气的表现,进行详细阐述。
比如新生茶适合用盖碗,老茶适合用紫砂壶;水没有更好的水,就可以用市面流行的农夫山泉来代替。这些都具有很强操作性。
比如对茶气的解释,作者指出:同样一款茶气足的茶,因为人的个体器官敏感程度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受明显,有的人感受不明显,甚至没有什么感觉也属于正常。同样一款茶气足的茶,同样一个人喝,茶气足的感受也可能不同,但基本会维持一个水平范围之内。
比如对香气重视,作者讲了一个台湾茶人黄传芳品鉴的故事。《普洱壶艺》小梁拿来15款茶样(80年代后期至2002年),现场来个审评冲泡法,茶汤分别出在15个小碗里,然后有到场的专家和茶友盲评。
事后回想,这是一个难题。
很幸运,他注意到了黄传芳的方法,他用一个小瓷勺,顺序在每个小碗里蘸一下,用鼻子闻一下小勺,再往后他又有选择的在几个碗里,舀了点茶汤用嘴尝了尝,然后用勺子指着其中几个碗说:这个,这个,还有那个不错。
作者事后总结,品鉴茶的种类多时,用香气先过滤,是一个不错方法。
这些秘诀,接地气的操作指南,作者毫无保留,款款细致而谈,这本书含金量之高,由此可见。
本书第二个重要内容,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分享一位爱茶的茶人,是如何艰难逆袭,成为一名财务自由茶商经验。
看得出语文基本功不错,全文表述流畅,娓娓道来,病句、错字较少,不错,赞一个!
拆书稿是把一本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一般是3个主题。这3个主题最好是非常明确的,而是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而不是再去文章中自己寻找、去分析。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在开头预告下你提炼的3个主题,正文中每次讲到一个主题时都用逻辑连接词提醒读者,比如: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主题。结尾的时候再来总结下3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