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代医家"创新智慧"的结晶

(2006-07-16 06:48:07)
分类: 东方文化→中医药文化
"御生堂中医药文物收藏展"从一个侧面证明:尽快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这是对保护人类健康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历代医家"创新智慧"的结晶
毛嘉陵谈茶道文化
 

毛嘉陵
  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远古时代走到今天,经历了数千年的漫漫历史时空,汇集了无数医药先辈的卓越智慧,逐渐形成并创立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体系和精湛神奇的诊疗技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多少个人世沧桑变迁,多少次风风雨雨,难以计数的中医医疗用具、中药制药器具以及中医药发展中的种种史料文献实物,都被湮没在迷漫的历史尘烟之中。今天我们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在2001年5月26日开幕的中国(天津)首届中医药文化节上,亲眼目睹了"御生堂中医药文物收藏展"中的两千余件中医药文物。
  由北京中医药世家御生堂收藏的这批中医药文物,分为药瓶、药罐、砭石、针具、制药器具、串铃、中草药植物标本、药书、药目、广告招贴画等十余类。从时间上看各个朝代的文物都有,最早的来自于远古新石器时代,但最多的则来自于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也正是中医药学发展壮大成熟的时期。从收藏地域来看,既有国内的藏品,也有来自于日本、欧洲等国家收藏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不少展品属首次在社会上亮相,十分珍贵,因而引来众多中医药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甲 典雅的"御生堂"
  当我们步入展厅时,首先看到的是御生堂老药铺布局复原陈列室。在老药铺大门上方悬挂着乾隆年间制作的"御生堂"店招,"御生堂"三个清秀雅致的金字,虽久经风雨"洗涤",至今仍闪烁着灿灿的亮光。大门两侧挂着写有"止嗽保肺丹"等药名的木制挂牌,相当于现在的广告牌,可见这家药铺虽老,但却有着似乎现代人才具有的广告意识。进到药铺的门厅中,一股浓浓的东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其正前方靠墙处摆设着供配药取药用的药柜药台,在左侧放置着供医生诊病用的一张方桌和一对椅子,以前医药不分家,药店也是诊所、医院。在房间的墙上还挂着不少书画作品,并在一个雕刻着太极图纹的木柜上供奉着药王像,这些不仅映射出了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且也隐隐透出"天人合一"所油然而生的一种神秘的自然崇拜。
  乙 天然浑成的治疗器具
  砭石是古代用来按揉皮肤肌肉治病的一种医疗用具。这次展出的有陶土、石料等材料制作的,有的呈长条形,有的呈鱼形,但一般给人的感觉是便于手握,其中有一些砭石的造型在天然纯朴的形状中带有一些流畅的线条,颇具现代的流线形设计意念。在罕见的战国医用陶砭上,印有精美的图案,其实这些图案不仅仅只是为了好看而作,据说当时以不同的图案区别不同等级的行医者,这也可算是早期医师职称评定的徽标。有不少极具史料价值的骨针、铜针出现在展览会上,其中有些文物的"历史背景"似乎还十分复杂,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只要从其针身上隐隐约约留下的一些英文字母就可以看出。有一根骨针上刻有"No:",估计它曾在国外博物馆里"渡过"一些时光。
  由于古代生产工艺的落后,很多医疗用具都采用了一些自然的原材料,如制作吹药管,并没有去"开模具"制圆管,而是直接选用大鹏鸟的羽毛管制成。
  丙 奇特的医疗用品
  有一个晋代(公元265年~316年)的洗眼杯,为瓷质,杯口上沿为弯曲的孤线,恰与人眼眶吻合,主要用于盛药以浸泡方法治疗眼疾,这表明在当时已很注重外治法。还有一套清代的中医外科器具,为铜、银制品,由针、大小烙、刀、铲、钩、簪等用具组成,其中针用于穿刺脓疡,大烙用于对口疮和发背疽,小烙用于口腔乳蛾,刀用于切开疮,铲用于铲除溃疡,簪用于给疮口上药。
  在最近央视《对话》"打开大宅门"节目中,曾展示了一个中医诊脉用的柔软的小药枕。在这次展览上我们看到的则是几种质地较硬的脉枕,如有一个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黄釉脉枕,长15cm,宽8cm,高7.2cm,这种脉枕放在手下并不舒适,当时这样做不知是不是为了追求诊脉时腕部平整,所以选用了硬质的材料制作。质量比较好的脉枕一般认为是宋代磁州窖的"张家造"瓷枕。
  此外,还有元代的铁器炼丹锅、清代带木盒的药厘戥。药厘戥是用来称药物重量的,当然它的计量单位既不会是今天的公斤、更不会是克,而是中国式的传统计量单位两、分、厘。
  丁 丰富多彩的药瓶药罐
  这次展览中最丰富的展品就是药瓶药罐,顾名思义,药瓶药罐就是用来盛药的瓶瓶罐罐,也就是现在的药品包装盒,主要用陶瓷、玻璃、铜、角、葫芦等材料制成。由于我国当时陶瓷工艺十分发达,加之陶瓷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保湿功能,因此多用陶瓷制品作药品包装。在陶瓷瓶罐的釉下都彩书写着药名、药铺名、地址等与药品经营有关的信息,至少也会标明药铺名。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见标要育生堂、同仁堂、胡庆余堂、永生堂、万全堂、雷允上、许广和等明清时代大名鼎鼎的老药铺名的大量小药瓶,使我们犹如看到了当时医药业兴旺发达的恢宏场面。也许有人会问,在这些众多的老药铺中,为何很多店铺都在店名后加上一个"堂"字?说来这中间还有一个典故,据说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在官衙大堂上为病人诊病处方,办公和行医兼而顾之,于是后人有诗赞曰:"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与千万家。兴亡盛衰同福祸,坐堂行医惠无涯。"由此"堂"字开始被中医药业大量引用。
  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药瓶药罐,其用途也不一样,大的可容纳药物数斤,可作为药店保存药物用,小的可容纳几钱至几两,一般用于盛装医生给病人看病后的处方用药。有一个展柜是由大大小小的药瓶组成的,两侧用若干个小药瓶拼成了"杏林"字样,在这二字之间则陈列着一个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八卦纹药瓶",其侧面为八面形,分别镌刻着八卦符号,围绕着一个太极图,它反映了医易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药瓶后面还陈列着一个同样也是元代的"八卦纹医用盘",该盘的中心处也是一个太极图,周围则是几个鱼纹图案,整个绘图的线条粗放、简约,一派纯真自然的感觉。
  在展厅中央我们看见了一个制作精良的瓷药罐,据说这是当代著名文学家萧军先生生前十分珍爱的一个收藏品。还有一个药瓶被标为"政治药瓶",在瓶面上绘有一个外国人与清朝官员见面的场面,两侧分别写了几个字,似乎是一个对联,但有些字迹潦草难以辨识,左侧的字大约是"羊(洋)人知清朝",有趣的是用的是"羊",而不是我们今天惯用的"洋",不知是笔误,还是因为当时大清王朝刚刚与洋人接触,还没有给这些洋人打上眼,所以认为这是一群"羊"人,但不管怎样,这至少反映了当时我国已开始与国外交流的历史史实。
  葫芦既是一种药用资源,又是一种天然的盛药器皿,从河姆遗址发掘出来的大量动植物药材中,尤以葫芦为多。在展厅中可以看到既有天然葫芦制成的药瓶,也有用陶瓷制成的葫芦形盛药器。
  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一些从生产后至今尚未开封的药瓶,如北京长春堂生产的"八卦无极丹"等,里面被封存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中药,始终给人以神秘之感。
  戊 极具文化价值的医药文献
  尽管在一些常人看来都十分枯燥乏味的医案、药目、医药图书,而一经这些具有深厚书法功底的老中医、老药师之手,一下就变成了十分珍贵且生动有趣的艺术品。这次展出的有数十件明、清、民国时期印刷的老字号医案药目,其中包括康熙年育生堂药目、乾隆年鹤年堂药目、光绪年同仁堂药目,品种繁多,精彩纷呈,此外还有不少医案、医书。山西耕心堂有位中医师手书的处方,还真有个故事,据说山西大户景宅大奶奶的丈夫取了一个小老婆,于是心情郁闷不欢,这位中医师在给她诊病后开了名为"缓肝健脾养荣丸"的中药方。
  在展出的一些医药书籍中也附有名人题词,看来现在我们大家经常爱讲的"名人效应",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至少在中医药行业中早就在用了。
  己 花样百出的医药广告
  古代老药铺十分重视广告宣传,一般都会在店门外"悬帜"、"悬葫芦"作为广告标志进行宣传,以招揽生意。在展厅的四周墙上,张贴着花花绿绿的医药广告招贴画,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印刷得比较精美的还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一般都是图文并茂,不少广告上都采用了美女作为广告的主体形象,这与现代的广告形象取向并无二致,说明美女是广告形象"永恒"的选择,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人类永远追求健康,也会永远追求美。健康的美女,正是人类追求目标的化身。
  当时的医药广告不仅抓住了人类最核心的一个价值取向,而且也很注重将广告宣传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如北京"山龄药室"的医药广告月份牌、吕班药房的广告扇,还有的在广告上印刷《韩康卖药图》、《四世同堂图》等绘画作品,想方设法让你多看几眼他的广告,这与现代最时髦的"注意力经济"不谋而合。
  药瓶既是一个盛药的器皿,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媒介,老药铺的经营者们早就认识到了药瓶的这一功能,在一个瓷药瓶上绘有一个老寿星,他正与人说着:"你多服参桂鹿茸丸,就会同我一样长寿。"
  串铃是古代医生走街串巷行医时招揽生意的"吆喝"工具,也可以将其看作为一个广告用品。在展览会上我们看见了十余个串铃,大的直径有15cm~16cm,小的有5cm~6cm,最引人注意的一个是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八卦纹串铃",呈圆圈形,外壳上镌刻着八卦纹样,内置有铜丸,摇动起来声音清脆响亮。
  庚 难得一见的存世珍品
  展览中还有一些百年前的药材标本,据说有的如今已经灭绝,这些标本本身也正日渐被自然风化,因此能看上一眼这些"老叶子",也真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中西大药房题的字:"艳如桃李"、冯玉祥将军在药勺上手书"为民前锋"、津门书法大家华世奎的书法对联。此外还有一个已采集了200余年、直径约为50~60cm的老灵芝。
  辛 创造新的"文物"
  在短短的时间中,匆匆看完内容如此丰富的展览,一件件文物,一幕幕往事,不由引起我们对过去岁月的思念,对我们医药先辈们的崇敬,更为我们拥有中医药这块伟大的医药文化瑰宝而自豪。
  中医药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那是我们历代医家们"创新"的成果。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归根结底它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因此保护好中医药文化遗产,决不是简单地"看护"好几个"瓶瓶罐罐"的小问题,而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过去的历史文物,更应注意保护好今天、明天正在或即将产生的"文物",别再给我们子孙留下遗憾......
  由此我们深感建立一个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啊!这些年来中医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不断向政府提案,向社会呼吁,他们这种极具历史责任感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当中医药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新"必将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主旋律,再过几百年、几千年,我们的后人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辉煌、更加激动人心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大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