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苏恨歌《若爱》写的序:若爱,请深爱。
标签:
若爱柏拉图苏恨歌林静宜书评爱情言情长篇小说偶像文化 |
分类: 作品·碎的文 |
若爱,请深爱。
http://s10/middle/4a26c226ga7ed7f8bd179&690
难以想象,苏恨歌,这位传说中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间潘安,居然不请自到地出现在我面前。白底黑条的韩版衬衣,外敞着的纯白色领叶之下,两根修长的黑领带松松垮垮的随风翻飞。那一刻,他酷似他笔下的男主角。
这兴许就是所谓的人如其文。
明媚的阳光之下,我舒舒服服地倚在海岸民居大门外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上网。久经屏幕反光折磨的双眼却有点疼涩,因此恨歌的出现令我不住地揉搓着眼皮,宛若惺忪未醒。
他平日里整就一个“苏无影”,这一回怎会自己送上门?我思索而不问,他仿佛看懂了我的猜忖,说:
“《若爱》完稿了。”
恨歌把嘴抿成一条弧,笑容略带羞涩。阳光之下,他的腼腆和远处海浪大大咧咧一波又一波的翻滚相得益彰,二十多岁的男人突然很像小说里走出来的少年。
一如小说里的少年,他的出现总带点神秘。
——怪不得他最近失踪了。
记得不久前在哪看到的一个小道消息,说恨歌被目击者发现与一神秘女子在成都青城山脚下至街子一带浪漫去了。后来又有人说他经常只身一人出没在宽窄巷子,手里捧着一大箱装有DVD光碟的纸箱,行色诡异。再后来,朋友告诉我,他在超市里一个人推了两大车的蔬果零食去买单。我感到莫名其妙,但没有多问。
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传说中的……
真正的情况是,他写《若爱》去了。
爱这东西逃不过风流才俊苏恨歌之笔是必然的,只是我以为不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每结束一段恋情,都可能被男人固有的理性丢进昨天封存起来,不再想,不再提——对于一个男性作者来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写小说的人,比读小说的人,往往更容易把现实与故事分清界限。
但恨歌没有那么残酷,这一回他终结了几段缠绵悱恻的爱,并做了动情的总结与汇报。
恨歌跟我聊了很久,谈到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苏怡帆,他的面容呈现出女子才有的深邃与慈和。
苏怡帆,那样一个女子——
她,性格倔强,却容易受伤。
她,冷静善思,又绝不忍气吞声。
她,渴望幸福,因此努力付出。
她,在逆境中挣扎,用坚强点燃每一次希望,却在与心爱的男子四目相触的那一瞬,男子温柔的眼神令她的所有坚强瞬间崩溃。
小说的男主人公沈嘉和爱着苏怡帆,依我看苏恨歌对苏怡帆的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恨歌远比现今言情小说里光把爱情当面包可乐的漂亮男孩有个性。
传说中苏恨歌18岁就谈了125次恋爱,我不由一度错误地觉得的这位童鞋有种花儿乐队式的吊儿郎当,和校园小霸王式的桀骜不驯,如今那种印象在我的脑海里被他当日的言词一笔勾销,颠覆了先前我自以为准确的第六感。
一页又一页翻下去。
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沈嘉和以苏恨歌的样貌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与此同时,恨歌谈“苏怡帆”时抑扬顿挫的声调在我的耳畔重现,让我严重地觉得,我读《若爱》就像在读苏恨歌他自己,我怀疑自己的思想坠入了他的故事里。
当然,我知道自己已犯下了与大多“苏粉”同样的错误,故事从来都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我不应该主观地去颠倒虚实的比重。这句话,姑且算是我的反思,所幸我已经把自己的情绪从故事中抽离。
把故事的主人公当成作者本人去读,那必然是读书人的投入,与写书人的投入,在虚拟的第四维时空中碰撞出了默契的火花。我深信把小说的男主人公沈嘉和当成苏恨歌本人去读,自然也因为恨歌本身对角色的诠释,倾注了太多自身的情感、赋予了强大的心灵能量。
真爱是什么?
——这是人类戏剧亘古不变、乐此不疲探求的话题,也是人们百读不倦的题材。
深爱一个人,愿意为她承受一切,而不愿意她去承担自己的痛苦。这是爱情最原始的清澈面貌,不参杂任何的目的,不为图任何的利益。如果两个人都是如此,纵使走了再多弯路,经历再多磨难,都一定会在一起。
只有懂得爱情是什么的人,才写得出最真实而纯澈的爱。
若爱,请深爱……
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每一个女子的心底都曾发出过这样的声音。
柏拉图深知。
男人,你听到了吗?
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能回答上来。
但苏恨歌懂得这种心声。
花茶泡好了吗?
灯光打开了吗?
轻音乐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若爱》,在虚拟的心灵视像中,看一看苏恨歌,听一听沈嘉和,还有他们深深爱着的女孩,苏怡帆。
晚安。
2011年6月1日
静宜于晋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