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晚报》采访1:请善待“商业”二字
(2011-04-26 14:20:37)
标签:
林静宜蝶葬京九晚报80后逆时钟小说商业悬疑文艺 |
分类: 关于采访 |
曼齐:你最新的作品《蝶葬》在写作风格上和你的第一本小说《逆时钟》完全迥异。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静宜: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得先表明一下其实写文字的初衷并不是要看到我的作品得到什么样的变化,而是想释放自己难以用话语抒发的心情,我选择的形式恰好是采用故事串联。
写《逆时钟》的背景发生在我的高中到大学交接阶段,刚刚走过青春危险期,对15-23岁的成长蜕变之痛可谓记忆犹新,属于校园题材,表达的文句里有种少女懵懵懂懂的青春反思;那时的写作发生时间是在刚入大一的时候,对于未知的校园生涯也有种憧憬和朦胧的担忧,所以大学部分所发生的事件基本是虚构的。
而《蝶葬》基本上是虚构的,风格中带着哥特式的忧伤和神秘,故事的人物与地点在我的生活里有原型,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从故事女主人公林曦媛所遇到的困境所持的态度,比如父母空难之后经济收入中断,上有古怪的为神秘的初恋女友搞得被幻觉困扰的爷爷,下有不务正业天真单纯爱惹事的妹妹,而她自身为了拯救爷爷和妹妹,又卷入一场毒蝶鳞粉引发的灾难之中。林曦媛要痛苦地去面对周围古怪的人,要艰难地去决定到底是进还是退。这种迷茫也正是对我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我的潜意识里种下的存在性不安的写照,我当时没有想到这一点,这是我后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写时发现的。成长中的隐痛,又不想让人知道,又想跟人倾诉,只有寻找两全的办法。所以,通篇下来有点像在读一个真实的梦境。
曼齐:《蝶葬》包含了悬疑,穿越等时下流行的商业文化元素,是否意味着你比较认同文学商业化这样一种现状,会将它做为以后自己写作的一个方向吗?
静宜:我认同,也会去写商业文学,当然这不是刻意,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商业,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关注它们。商业文学是快餐文化,但我并不认为商业化就是跟风或不注重作品的质量,要知道现在店里的快餐已经越来越讲究作料和营养价值了。跟风和赶时髦的作品不算商业作品,它是迟到的旧畅销书复制品,自诞生的那一秒起就已经属于过去时。好莱坞出了很多商业电影,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它们的社会影响力与艺术价值都不容否认,甚至还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负责任的作者会关注当下,关注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并用情节带动人们对社会的思考。而不是闷头自写自的,那样的话进步会很慢。
曼齐:《蝶葬》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最想通过这部作品说些什么呢?
静宜:我创作的时候没有太复杂的目的,没有非要去揭露什么,表现什么,但《蝶葬》写到最后,写成了一部讲述爱情和人性的作品。
在一座遭遇到莫名雾灾的城市里,一个坚强的女孩寻找灾难的源头而陷入预谋者策划的绝境,并被凶手视为残酷对付的对象。那个凶手其实是一个优秀而美丽的女子,之所以要毁掉一座城,为的只不过是找到爱人,但她为了无私的小爱而去自私地残害无辜的生灵,变成一个邪恶的幽灵。
关注博主:
《越策越开心》:
马诺将演新《还珠》里的金锁?如果你是导演你选谁
街拍:中国是不是英文错别字最多的国家
媒体把这么粗犷的静宜给写成“娇点”了(图)
澄清:我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一起上报只是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