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如烟》,90后精神家园的另一扇窗
标签:
林静宜书评评论如烟张牧笛青春校园90后九零后文化 |
分类: 作品·碎的文 |
书评:《如烟》,90后精神家园的另一扇窗
文/林静宜
http://s8/middle/4a26c226g8d75be24a747&690
张牧笛的新书《如烟》问世了,这部90后作品的图书策划人就是对80后文学现状与未来颇有研究的陈平先生。或许我引出这样的一个作品介绍,大家会有所疑问,陈平为什么研究完80后又开始研究90后了?注意,这是一本关乎90后青春和精神世界的书。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理解90后?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回忆追溯向中学时代。21世纪初的中学生,不像上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那样可以利用偶尔的空档到邻家闺密那儿吃西瓜聊天看电视,也不像80年代的中学生会尽情地利用周末与寒暑假进行纯粹的压力释放与精神充电。21世纪初的中学生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周末除了赶作业就是去补习班,到了寒暑假还要被大片大片的高新科技娱乐产品堵得满满,除此之外,时代的开放令他们大胆地去体验早恋,与此同时,过早地坠入合久必分的恋爱深渊,过早地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就学会了挥霍与显摆,过早地去认识本不该在这个年龄认识的人和事。这,就是90后的某些必须引起人们重视的生活现状。毕竟现状有些现实得不像话,陈平先生出版《如烟》的意图,也正是在于提纯90后青少年的优质精神层面,他在为90后精神家园打开另一扇窗。
当然,这必然也要归功于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包括张牧笛在内的90后作者对所处环境的反思与质疑,他们在作品中开辟了另一片清新怡然的园地,书写着他们的追求与渴望。
对于物质的过度依赖,会导致人类精神上的空虚。而现在,这种毒性的依赖已经深入到少年群体当中。张牧笛是个宁静的女孩,虽然她用犀利的目光洞察着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但这一切,她只做记述。是爱是恨还是愤?她把判断的空间留给读者。
体味这个花季少女的所写,这本日记体随笔脱离了喧嚣嘈杂的都市气息,脱离了令人头皮发麻的高速生活节奏,提炼了高中时代人与人之间纯然的关系与情感,渗透出一种进步的风气。而这些,都可以从书中孩子们所接触的文学、音乐、电影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看出来,因为,那些物质的东西都是精神追求的体现。
日记体随笔,这样的载体虽说不算新潮,但起码少见。由于每个大事件都是由划分成细块的极小片段组合而成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很讶异地发现,它不只是90后的读物,更像和平年代出生的人的升级版“回忆录”。之所以说它是“升级版”,就在于有很多事我们并不一定遇到过,但学生时代的敏感与细腻却依然蛰伏在我们的骨子里,一旦被带到《如烟》的世界,则被完全激发出来。
这种“蛰伏”起来的敏感也包括对“死”的理解。十七八岁,人才开始成熟,却因英语默写不合格,而随口说到“约好一起赴死”,乍一看心中不绝暗笑,怎么这就想不开了,可当我回想从前的时候,中学时代莫不是一根羽毛也能压死骆驼的时代吗?在这种压力之下,17岁的张牧笛总结出这样的感慨:“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相同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各有所获也各有所失。所谓人各有志,各有所长,无论风向哪一个方向吹,我们寻求的都只是自以为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并为各自幸福的感受付出相应的代价。”
人生,压力无处不在,当翅膀还没真正长硬的时候,同样的压力自然会令年少时的我们喘不过气。这种压力,张牧笛在文中的语气用得更为调侃,那是必须的。要进步,必然要苦中作乐,那是一种的心态,叫做“乐观”。
《如烟》这本书,是笔者第一次接触90后作者的作品。在我看来,它是一本先锋的校园文学读本。先锋,并不是引诱你去盲目崇拜,而是把你带入能将身心得到真正释放的艺术空间去。无论是文采,还是内容,都具有可看性以及它自身的味道。为此,我兴奋地为19岁的90后作家张牧笛叫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