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4a23d06djw1eufuonk5tcj20k00c076m.jpg 中国人喜欢酒爱喝酒,追求但不限于酒所带来生理上的快感,更注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透过酒里水与火的洗礼,去完成酒外土金木的大布局。所以酒里布满乾坤很八卦,酒外协调联动更精彩。想起那首歌,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外边的世界很无奈。我低吟这首歌,假想自己喝了点酒在唱,虽然唱不出原唱齐秦的味道,但齐秦或许体会不到歌与酒的律动。看起来精彩和无奈不搭讪,置身酒文化里,这其实再正常不过。酒文化是很综合的东方文化,酒里洋溢着中华文明,酒文化是小小缩影;它可以挂靠政治,实现当政者某项意图;酒又能助推文人的才思如泉涌,成就流传千古的文艺篇章;酒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往往承担经济的支柱产业。佐酒菜肴有讲究,就连酒瓶都可以收藏。酒被文化笼罩,谁敢说喝酒喝的不是文化。美酒落地又下肚,文化自该升天了。
物以类聚,人以酒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酒。这里想表达的意思,似乎透明却又模糊,我边写边梳理。从后往前解释,中国人爱喝二口,不客气地说走到哪里喝到哪里。在家里喝,到外边也喝;在本地喝,到外地还喝;在国内喝,到国外依然喝。喝是绝对的,相对的是喝什么型的酒。虽然某些人固守着某品牌酒不放,走出去了也会入乡随俗,有酒喝足够了。喝酒的人往往以酒型分群,酒就是群的载体。比如爱喝白酒的人们,自然爱找热情豪放的白酒郎聚会;喜喝红酒者,专找细品慢饮的儒士结帮;善喝啤酒者,肯定与喝红酒者喝不到一块。酒型变人型,并不只是酒精含量在作怪,其中包含了型酒文化的冲击力。环境可以改变酒型的选择,改变不了中国人喝酒的原动力,即便到了欧洲穿洋装喝洋酒,心中流淌的仍然是中国酒文化。
我是酒文化爱好者,每逢出差旅游到外地,观光风景考察经济概况是主打项目,却也忘不了领略当地的酒文化。总想透过酒文化,判断当地的民风民情,以便自己能够尽快融入新环境。我觉得,走酒文化之路是条捷径。几杯小酒过后,交流进入佳境,言谈举止间流露真性情,比单纯地听导游解说听官员介绍,更能形象直观地了解真实的风土人情。我们常讲少数民族实在热情,往往看在表象,最能体现的是酒风。那年那月去贵州苗寨,踏进寨门,苗王率族人载歌载舞端上迎宾酒,而入户午餐时,户主也是唱着歌劝酒,好一派乐融融喜洋洋的景象。把酒言民风,导游的解说变得苍白,随队的当地有关人士也变得多余。酒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缩影,许多中国人与我一样,解读文化现象往往从酒文化开始。虽然这不是唯一的,但应当是可行的,谁若不信或没经历过,不妨妨试试。
许多时候难免出现这样的怪状,经是好经,却让歪和尚念歪了。同样的道理在延伸,酒本是好酒,酒代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酒自身无是非对错,在酒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中国酒文化的最高境界。你是财主大款可以喝高档点酒,因为你有钱,很正常;我是贫民百姓缺钱花,自然喝低劣的酒,我不嫌。你量大可以多喝几杯,我厌酒可以滴酒不沾。凡此等等的对仗,有待于读者自由发挥。问题出在喝酒环节,喝着喝着就喝出不正之风,并且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曾记否,酒是中性无偏见的饮料,却被歪嘴“和尚”们当作公关魔水,浇灌非正常的功利感情,什么世路难行酒当马,什么愁城欲破酒为军,其最终目的就是获得非法利益。这些都不是酒文化的过错,是别有用心者打着酒文化的旗帜干坏事。好在,目前国家已经发出公职人员禁酒令,并收到明显的效果,酒风正在急速好转。我在回顾与反思,只有祛除酒文化表层的歪风邪气,才能还酒文化的本来面目。上苍有眼呀,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福分。
唱得差不多了,再唱下去恐怕真要疯狂。我不是狂人,没有写《狂人日记》的勇气和担,只能见好就收。如何收官?三思而后写,学电视娱乐励志节目,说几句小临别感言。我想很宏观地指示:中国酒是中国文化的毛发,它的每次拔节追高,都在武装雄化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中国酒的皮肤,它的扩张博大,吸纳了中国酒产生的独特文化。正应了那句话,皮肤不存,毛发附在哪?而毛发皆无,皮肤也成了白条。所以匆匆定论,中国酒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附体,酒里充斥着强烈的民族魂。若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条定律推理,中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外国人总不理解中国人的酒文化情结,以为中国人是酒疯狂。错矣?对哉?随着中国酒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全世界都会为中国酒文化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