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送书不是我牛逼因为送不起
(2012-02-11 10:01:53)
标签:
杂谈 |
两年来出了几本小书,因为出版社的所给书有限,只能随机地或有选择的送人。朋友们理解的占多数,其实有些人不理解,但碍于交情,也装成比较理解,不给他们书,自有不给的理由。
如果都能这样认识,我的心态会平复安定许多。偏偏个别朋友说三道四,不就本破书吗?还挑挑拣拣送人,谁稀罕那破玩意,和你要书或要你的书,那是给你面子,看得起你。虽然个别人属于极个别,我闻音后心里特不舒服,但要作出理解他们的不理解。全怪我,没有发表正式声明,我送朋友的书,基本上是自掏腰包从出版社买回来的。
我这人有点怪,如从版税中列支请人吃顿饭,感到很应该很必须很毛毛雨。而抽税购书送人,简直等于剜自己的肉。辛辛苦苦挣来的版税,又投在版税的载体上,回购自写的书,未免有些作践自己的劳动成果。基于这种意识,我自购书送人,很不情愿,说是违心也未尝不可。
我在想,怪我没送书的人,并非真的在乎几本破书,而是在乎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在乎他在社会的影响力。铁哥们ABC告诉我,哥要的不是书,是交情。所以要大气些,送就尽可能地周全些,该送的人全本送到。否则的话,就来毒的,一个人全不送,谁也没意见。
按他的观点行事,谁又是该送的呢?你认为该送的人,人家未必真感冒;你认为不该送的人,或许人家视为珍品。该送与不该送,貌似原则性问题,其实分也分不清楚。在送书环节上,我最担心的不是人家不要。如果当面拒绝,最多当时面上难堪,却不至于书投错主人。怕就怕人家当面一顿恭维的话,把你捧到天堂,等你前脚走人,没准后手就把书扔到废纸篓,也有可能看也不看,与那些从未得幸的书并列到书橱最下层。
我的揣度属于想当然,却反映着写书人复杂的心态。十事九难全,本来手中就没多余的书,自然难以做到送朋友每人一本。
以《小酒馆》为例,我绕开了出版社,选择网上购书。网购的乐趣在于屁股不动,新书送上门,而且每次定量购买,现买现送,送完再接着购。初步一算,今年第一个月,我已买回二百本书,送人的至少160本。细水长流式买书,犹如清水煮蛤蟆,不觉疼不觉痒,暖暖舒舒服服把钱花掉。过程特别美好,然而看结果算算,竟然花销了近五千元,我的天,这怎么成!叹为观止不是我的作风,只要需要外送,我还得继续网购,尽管不可能送出十全十美,我说啥也要送成二三全二三美。我直想说,没送的书不是我牛逼,实在送不起。
我不怕朋友们讥讽我小气,甚至批我看人下菜碟。如果他们这样说,我肯定心安理得不送他们。人都让他们挖苦了,再想得书,未免太离谱了。又在想,自己写得就这两下子,人家是否真心“拜读”,只有鬼知道。我最不忍朋友登门点名要书,哪怕是并不太熟的准朋友,只要带出真诚和喜欢,我一般会克服困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兴奋在线,附送加着印章的打油诗。
最后我想算一本小账。一个人对一万人是一万倍,一万人对一个人则是万分之一。我多想可着版税,把书买回家,然后列出朋友名字,不管与人家交情如何,一律免费送上门。但我做不到,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层面的。写书固然为愉悦精神,同时不排除经济创收的用意。把书的版税花光了送人,精神可嘉,可经济受损严重。因而在送书环节上,朋友们应多些理解。
我赞成这样的做法,当我又出了新书,朋友在祝贺表扬的同时,动用半盒香烟的资金,到书店到京东网买上一本。这种积一成百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爱,哪怕我动用等值的资金回报呢。
想起那首歌谣:爱我,就到书店买本我的书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