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说如花》为谁开

(2011-10-15 11:47:39)
标签:

杂谈

《传说如花》这本书,是沧州作家宋子平的散文集,姑且按书的定位认定吧。如果让我定位,文章虽散但并非传统意义的散文,她嫁接了小小说的写作技法,相当多的散文颇具小说味道,或者叫散文化的小说,特别适合于刮风下雨起大雾的天气读。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宋子平的散文很情绪化,能让读者揪心共鸣。

我与宋子平半生半熟,因为除了偶尔一块参加次文学笔会,我们几乎没打过交道。那天参加省出版局的座谈会,宋子平十分认真地要送我本书,让我抽空评几句。我看看眼熟的封面,为难地说试试看吧,并没接受他的书。

宋子平从未送我书,她老公早在前年的某酒场合替送了。当时我趁热打铁读了一遍,感想闷在心里,潜伏着等待外力激活。

试试写书评显得很勉强,也是我的一种态度,许过的愿必须还。我回到家找出《传说如花》,借着国庆长假的休闲时光,再次跳跃式地复习一遍。没及深思熟虑,就拟定了书评题目。

我有望书名生义的不良习惯,曾经为北京痞子派作家庸人的《白眼狼》,写过“有多少白眼狼潜伏在周围”的书评,此书编辑读后拍案叫骂。我也将张徽贞的《知秋》,命名成“《知秋》是‘老才女’的大爱小梦”,结果遭到严重抗议。这次我依然不改旧习,沿着作者的书名拟题。

其实喜欢这本书的先天原因,和书名“传说如花”有很大关联。它选自集内的一篇重头散文题目,而重头散文的发射平台,竟然是我的出生地南大港湿地。虽然我缺乏“大洼文学”的概念,但大洼情结还是特浓甚厚,为此写过两三篇关于湿地的小散文。相比宋子平的“传说如花”,我的小散文未免有点小资,缺乏丰沛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细胞,这也可能是作家宋子平,与我这个文学爱好者的区别。

越琢磨,越没有推脱的理由,我捋了捋发散的思维,说啥也要为宋子平的书比划一气,规矩的学院派书评咱不会,起码可来些快评。我觉得《传说如花》亲切自然流畅清新,精彩处标点符号都会唱歌,尤其在读《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这种故意求孤独的作品,实在读不下去的时分,读几读《传说如花》,能够把糟糕的心情唤回本位。

我对熟悉宋子平的朋友说过,宋子平长得很文学,是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古典文学。如果她与李清照生一同一时代,恐怕要结成文学姊妹。她的文字在不断验证我的咒语,灵动的文字会开花,就像传说如花,但她的花为谁开,恐怕要看读者的品位。

道家讲究“真”和“无”,“真”是真真,“无”是虚无。 宋子平的书也讲究“真”,她的真有点实,正是那种若有若无的真,真到深处是无真,无真才归真。用抓住几个词语形容真层面,她的作品具备“四真”状态:一是认知天真的可爱,二是性情率真的可敬,三是情景逼真的可叹,四是理念较真的可赞。

如果展开释解“四真”,把真再往细处描述,便缺乏了大真若缺的美,也不是我写书评的特点。但我还得无病呻吟地表达,她的文学情绪能撩起读者的情绪,随她的情绪荡漾,流到什么江无人说得清。她的感情生活,再现生活的真实度,既会让读者大开眼界,也会让读者不忍卒读。比如读她得病治病的心理沦陷历程,我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逃避。

我因写书评,又扫描了一遍《传说如花》,依然在猜测,宋子平的文学之花为谁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