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围城》的精要在于婆婆妈妈拉家常

(2011-09-21 08:41:38)
标签:

杂谈

不管你读没读过钱钟书的《围城》,相信有句名言肯定不陌生,原话锁在原装书中,未能照搬照抄,大概是这样: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其实何止婚姻是座“围城”,生活里处处充斥着围城,所指的核心部分大同小异。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读过《围城》,但没通读一遍,大概只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便与《围城》解约。因为我是蹭读同学的书,他担心我只借不还,硬是在我外出洗手时,把书强行收回,气得我脏话连连,至今对他耿耿于怀。

   后来不经意地看过二三集《围城》电视剧,主人公由陈道明主演,看他油里油气地玩深沉,正对应了我的读《围城》心得,钱钟书老师真贪,书里的描写和对话竟是些软幽默句式,好像和读者耍嘴皮子。

    《围城》虽然没读完全,它的文字印象比较深刻,因而与文友们指名道书时,我从没承认自己的半拉子工程,表现出读过几遍深谙其味的样子,不惜打肿了脸充胖子。关键是没有人验证你读没读真读假读,关键的关键是你读没读与他人无关,况且还能海阔天空地胡谄几句,让那些三十步的文人朋友,不敢笑五十步。

    进入今年9月份以来,我决定利用暂停创作小说的空档期,读些经典或流行的小说,主要想从中吸收些文学元素,以及由此化合成的技术风格。于是就在卓越网、当当网疯狂购书,几十本书入库,难免出现鱼目混珠的境况。至少有两本属于两极书,一是《百年孤独》。我设想以此书为临界点,打破“不读外国书”的精神枷锁,从此和外国作者们交实体文字关系。然而设想总是一厢情愿,无论我怎么强迫自己依随《百年孤独》,眼不入界,脑不入流,使用九牛二虎之力,说啥也未能读进《百年孤独》。相反读这本书,让我感到无助又孤独,唯一的选择是弃书而跑。

幸好另一本书《围城》讨好我,想不读或少读几句都不行。它以风趣流畅的文字语言,逼迫我必须三气之内呵成,绝对不能过三气。读《围城》,我依然采取倒读战术,即从后往前读。这样读的好处在于,如果结尾部分空洞乏味不精彩,读者可以没有悬念地放弃,省得浪费时间,省得读开头失望,抱着幻想往下读越读越失望,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开始后悔骂娘。倒读法的另外好处是,即使读者没读完某本书,但能清楚书的走向,因知道结局而有种斩获全新的感觉。

    我倒读了三次,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把《围城》读个精光,多少有点哀凉的结尾读在前面,减少了《围城》的悲伤指数,感觉里面的情节平常,语言却优美张扬,挺好玩挺逗的。这种文字风格,到应是我学习效仿的样本。钱钟书的《围城》写到我心坎上,恨不能把它制成独特软件,重新打造我的《小酒场》。

《围城》的好集中在二方面,第一,钱钟书是灌水大师,他的灌水手法均匀老到,而水都是上天来的纯净水,没有杂质和污染。当今的文学作品也时兴灌水,但稍微失手,就把书灌成“注水书”。因为这些水来路随便,根本不经加工过滤等必要程序,水流书也流,水臭书也臭。第二,钱钟书的婆婆妈妈地如拉家长,由于他的婆婆妈妈连贯得体,根本读不出婆婆妈妈的味道。如果删去婆婆妈妈的文字成分,《围城》的骨架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普通文学爱好者也能搭建起来。钱钟书高就高在于无声处听唠叨,婆婆妈妈的文风,丰满育肥了骨架间的血肉,读者读起来很以为然,觉得只有婆婆妈妈才过瘾。

过去我一直认为,王小波、王朔的文字水准开了网络耐读文学先河,读过《围城》,我的认为加了码,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开了先先河。几十年后读《围城》,一点也不觉老,我算彻底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