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精要在于婆婆妈妈拉家常
(2011-09-21 08:41:38)
标签:
杂谈 |
不管你读没读过钱钟书的《围城》,相信有句名言肯定不陌生,原话锁在原装书中,未能照搬照抄,大概是这样: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其实何止婚姻是座“围城”,生活里处处充斥着围城,所指的核心部分大同小异。
幸好另一本书《围城》讨好我,想不读或少读几句都不行。它以风趣流畅的文字语言,逼迫我必须三气之内呵成,绝对不能过三气。读《围城》,我依然采取倒读战术,即从后往前读。这样读的好处在于,如果结尾部分空洞乏味不精彩,读者可以没有悬念地放弃,省得浪费时间,省得读开头失望,抱着幻想往下读越读越失望,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开始后悔骂娘。倒读法的另外好处是,即使读者没读完某本书,但能清楚书的走向,因知道结局而有种斩获全新的感觉。
《围城》的好集中在二方面,第一,钱钟书是灌水大师,他的灌水手法均匀老到,而水都是上天来的纯净水,没有杂质和污染。当今的文学作品也时兴灌水,但稍微失手,就把书灌成“注水书”。因为这些水来路随便,根本不经加工过滤等必要程序,水流书也流,水臭书也臭。第二,钱钟书的婆婆妈妈地如拉家长,由于他的婆婆妈妈连贯得体,根本读不出婆婆妈妈的味道。如果删去婆婆妈妈的文字成分,《围城》的骨架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普通文学爱好者也能搭建起来。钱钟书高就高在于无声处听唠叨,婆婆妈妈的文风,丰满育肥了骨架间的血肉,读者读起来很以为然,觉得只有婆婆妈妈才过瘾。
过去我一直认为,王小波、王朔的文字水准开了网络耐读文学先河,读过《围城》,我的认为加了码,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开了先先河。几十年后读《围城》,一点也不觉老,我算彻底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