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的“下马酒”成了“下马威”(组图)

(2010-08-22 09:28:39)
标签:

文化

 

同学打来电话,催促我去锡盟草原散散心,再不去今年最佳时段就要错过了。本来聚会中一句应景玩笑话,同学实实在在当了真,我也是真心真意真想去,再装模作样地推脱玩虚的,就有点对不住同学间非功利的诚挚,于是半推半不推地答应了,又叫上几位同学朋友驱车前去。

第一次去内蒙古看草原是前年的事,那次是朋友的朋友接待的,在四子王旗度假村待了一天一夜。晚上接风时,三对蒙族琴手歌手在新识朋友的操纵下,互相比试,轮流劝酒,喝得天昏地暗,醉得一塌糊涂,淡忘了当地的一些必备风俗与程序。

醉醒时分观光草原,大片大片草原光秃秃稀疏疏的,只有叫不上名的灰青棵子,星星点点有气无力地充数,与我期待梦想的草原景色相差太远太远,简直有些离谱。踏遍草原人未老,风景哪边独好呢。带着失望遗憾离开现实中草原。三年过后,又到草原,我按照“美酒加咖啡”的旋律,自编一首“白酒加奶茶”。

白酒加奶茶,只要我喝一下,想起了往事,又喝了第二下。人说蒙族酒如茶,管他客是谁,我要白酒加奶茶,又喝了第三下。

 

酒是蒙古人生理与精神的寄托,从中释放他们的热情实在与豪放。同学提前反复交待,要做好喝大酒喝多酒的思想准备,并克服困难经受住酒精考验。虽然心里忐忑不安有点怯阵,咬咬牙下定决心不当逃兵。该喝不喝不对,该醉不醉也不对,醉吧醉吧不是男人的错,醉中也许更能体味博大精深的蒙族文化。

经过十个小时的奔驰,终于到达此行的第一站锡林浩特市。同学临时有任务出差,委托同事在市南郊收费站出口迎接我们。电话中互通了车型及牌照号码,车未停稳,车门就被拉开。我迈出双腿没等身子站稳,一对蒙族男女献上蓝色哈达,随后弹起马头琴唱起迎宾歌。女子双手捧着满满一碗白酒,边唱边敬上来。

虽然听不懂歌词,悠扬宽广的音乐里,分明飘出了神圣与庄重。我成了焦点热点,周围人们都在注视着场面。哪见过这种阵势,我不知所措地与他俩对视了几十秒,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心想该完事了吧,没有想到他们又开始倒酒,我连忙推脱喝不了,幸亏接待我们的小兄弟煞有介事地起哄解围。

 

按蒙族的风俗,歌没唱完不能喝干酒,念在初到乍来不清楚的份上,饶我半碗。接下来几人依次走完程序,因为有我示范,他们少走弯路,看起来轻松活泼从容自若,最多的不过喝了一碗酒。哈达与白酒垫底,大家见证了蒙古族热情好客的酒文化。

这场“下马酒”,是蒙古族接待贵宾的礼仪,能够享受如此接待规格,绝对是我们的荣幸。车下不敢多言乱语,恐怕说走了嘴,触犯蒙族的禁忌。坐到车上,酒精逐渐上顶,大家说话也随便放开。一碗酒足足三两,一碗半至少也有四两,对平时基本不沾白酒的我来说,已经接近醉态。我半是清醒半是迷糊地戏称,哪里是“下马酒”,简直是“下马威”。“下马威”是褒义非贬义,后来几天成了大家私下交谈的口头禅。

 

宾馆里稍事洗漱后,驱车到旅游度假村的蒙古包里用晚餐。一场大酒在等待,那几位当地朋友攒足了劲,就为陪喝接风酒。由于他们酒风奇好过硬,从不投机取巧,主动压着客人喝,结果陪倒了客人也陪倒了自己,二败俱醉。我与司机因喝啤酒脱过一劫,也被那豪放义气激动人心的情景感染,后悔当初没有选择白酒加入团战,人生难得一回醉。

接下来的几天,喝酒列为家常便饭。早上喝叫喝硬茶,入乡随俗,喝不下去也得喝。中午晚上喝那是必备节目,谁不喝与谁急。半夜还要吃羊肉串喝酒,想当逃兵没门,跑哪追到哪。陪喝的朋友清一色汉族,然而他们已经被蒙族酒文化严重地同化,酒量酒风酒话全是蒙族那一套,甚至比蒙族还蒙族。

酒后反思,特别惊讶蒙古酒文化的穿透力诱惑力,到了内蒙草原不喝酒不喝醉,应算旅行途中缺憾。毕竟酒文化是蒙族大文化的重要组成,穿行草原一定不能少了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