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高贵很虚伪充满市井气
(2010-03-11 10:54:39)
标签:
杂谈 |
这又是遭人骂的题目。不过若看客仅从题目生义,连内文都不看一眼,无厘头地谩骂,我也没有办法阻止,只能说是小阿非作风,善于无理取闹。因题获骂的事经历的多了,本就皮糙肉厚的我,有所谓的情绪,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的心态。常在博客走,谁不挨砖头,除非关起博客的大门,私自玩心情日记,别出头露面敞开文字的拉链。
我对上海的感觉,曾停留在片断经历。多年前的夏天,我到南京路步行街购物,走过好多店铺,如果与店主问东问西,她们很不奈烦地说鸟语花香。因为看中女式皮包,听不懂没办法,照单拿下没商量。掏钱结账时,她们上海式的普通话可动听呢,试着与她们砍价,她们动用半上海半北京的话对付,我讨个没趣便知趣地走开。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人。
那次走马观花式的游玩,打造出简单的结论:上海是座适宜车上观光的城市。与上海人打交道并不太多,却看出上海人比较讲究现实主义,小小气气的只认上海好。当然还有一条,上海人喝酒很娘们,缺乏北方人的豪放与实在,因而显得极不热情。就这样认识上海和上海人,写到哪里想到哪里,与上海缺乏深层次的接触,我的上海观或许存在严重的偏面性。
对照上海有点超北京的现代都市气派,我生活的小城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没能打消我认识上海的渴望,总想利用一切有缘的机会阅读上海。我不小心遛进了席殊书店,一门心思遛遛又有什么新书上架。一本很质感的《永不拓宽的街道》,拓宽了我的眼界。这是写上海的书,作者陈丹燕有些字熟,但从未读过她的作品。强求不如邂逅,望着外边人满为患的街道,今夜拓得再宽,恐怕也无济于事。
偶然地把书请回家里,也许背后隐藏不可告人的必然。放在书房冷却了十来天,我才想起光临她的界面。读着事过不境迁的上海往事,心情不能摆脱沧桑疲惫,感觉越读越累。也许作者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她的文字沉闷,不是没有灵性,而是有些如诉如泣的风韵,好像刚刚遭到重伤,上面伤痕累累,读起来上气不接下气,情绪凝重在心里,堵着一口气。那些看起来很高贵的上海人,怎么看着身上抹着一层市井气,浓厚的怀旧气氛,是否源于对曾经高贵生活的留恋。
作者运用半文学创作半纪实报告的手法,展示上海街道的陈年往事。当然两者比例在不同的篇章,会根据需要或增或减,但作者以逼真现实为基础,文学的成分多数用在附体形式。所以陈丹燕笔下的人物很真实很传神,即使她动用了文学武器,读者也不会否认她的诚意。
陈丹燕这本书由18篇短文组成,“永不拓宽的街道”是其中一篇。不客气地讲,我并没有全神贯注地读完全书,只是随手翻动,翻哪读哪。不经意间重点读了五六篇,剩下的走马观花,如同几年前游玩上海一般。她的模式化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击落了我探幽入微的兴致,读几篇代表作足够了。她的笔下的人物,绝对不是一般的小人物,脑门上贴着高贵或显族的标签,他或她们都可用贵族或准贵族定义。回顾他或她们的青春编年史,罗列出许多不开心不如意,尤其对“文革”年代的印记,充满愤愤的不平和沉默的无奈。批判意识躲在字里字外,这是典型的后“伤痕文学”,本身就融会贯通着小市民的小家子气。
透过《永不拓宽的街道》读上海人,我发现陈丹燕笔下的上海人,多数都犯了忧郁症,特别在意曾经有过的贵族生活或环境,只是岁月无情,风化了她或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变成极为普通的上海人,变成灌满上海情绪的上海人。这种高贵的信息,隐盖不住身上的市井气,我读出上海的世道变迁,也读出上海人“唯上海”的世俗味。怀旧是一种品味,如果把怀旧当成揭伤疤,只忆苦不思甜,迁着读者情绪找不自在,甚至读出几许无中生有的痛苦,作者的文学目的达到了,却害苦了有心的读书人。
陈丹燕优美忧伤的文笔下,也展示她这个上海人身上求高贵的高井气。她想当个贵族或小资,可惜她的表达方式满腹忧郁,缺乏现代味,与小资总差几个百分点,也就向市井的队伍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