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多少中国人不喜欢读外国书

(2009-10-15 10:13:33)
标签:

文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故意把《私人阅读史》摆在显眼处,为得提醒自己有空读几页,从34位各行业名家身上,寻找独特的文字洁洁灵,洗刷我业已成定式的阅读观。

阅读是私人的事,因而出版社起名“私人”阅读史。34位作者结合读书实践,分别推荐1978至2008年出版的好书。多数人按照编辑要求,凑足30本好书,也有几位攥着拳头大便,硬是拉不出书单来,甚至推荐三五本就完事。他们眼中好书如此寥寥,我看与出版界无关,是那几位作者故意玩深沉,拿出洪桐县里无好人的心态,对待三十年来的出版成果,未免牛逼晃蛋冲大尾巴鹰。

《私人阅读史》属于纪事本未体,作者们每人一段,尽管文字表达水平上下起伏,但口述式的心得体会,比较浅显易懂顺眼球。累计相加不到两小时,我便轻松地解决问题。我担心前读后忘,很有心计地随念头做些阅读笔记。无须长篇大论成文字链,记下几行关键词句,就能埋伏下书评题纲。

对照封面作者名字排列图,我至少读评过五人的书,陈子善吴思陈平原李银河徐晓。虽然人家至今未必在意我的书评,但是看着他们格外亲。以他们五人的读书档案为基础,对照另外名家们的推荐书目,渐渐产生改变读书观的冲动。

他们无一例外地读外国书,尤其一些带晦涩枯燥味的西方经典哲学,多数人装进档案,与我的读书理念发生碰撞,产生极大的落差。我坚守不读外国书几十年,固然受朴素的爱国主义影响,也存在国外国内书尿不到一壶的先天偏见,更觉得中国书都读不完读不懂,哪有心思和精力读外国书。

毕竟名家们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取得的突出成绩,据阅读史中交待,十分严重地受书的提携,甚至有人断言,如果没有哪本书的启蒙开导,或许会变成另外一个“我”。

一个人读外国书并不难,也没有多少代表性,但是34人都读外国书,并由该书小档案,组成大阅读史。这足以得出如下结论,书是没有国籍的,只要有思想有创新有文采,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并激活麻木呆板的思维,就是好书上等好书。管它中国书外国书,带来读趣就是好书。

非纸质书莫读,也是我顽固的读书观,这种观念包括全方位的美学。既有文字语言层面,又有装祯手感因素,恐怕一时半时难以改变。《私人阅读史》内的名家们,都在推荐纸质书,没有人看好电子版。跟他们的风,赶他们的潮,我坚持读纸质书到底,并尽可能搜罗他们罗列的版本。

读过《私人阅读史》,我解开心中一大困惑。之所以反感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因为没有读过外国书。眼下许多必须正襟危坐读的国产书,十分符合外国人欣赏情趣,多读外国书,有利于向高精深的文字进发。

没有特意地统一,仅凭意识流感觉,34位作者推荐好书中,出境最多的当属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忘记那位名家进行过简单介绍,当时被忽悠得想立马读一读。由于僵化的读书观未破壳,硬性地排斥掉出轨的想法。

近三分之一的作者推荐《一九八四》,此书肯定有不可比拟的可读之处,若再不识趣地拒读,恐怕闹个老顽固老古董的骂名。冲着这么多名家推荐,也要尝尝里边究竟是什么货色。《一九八四》这本书,摧毁我越来越脆弱的防线,终于向外国书们投降。把“不读外国书”的观念赶出来,来场痛痛快快的见光死。

读书过程中,我咬着牙买下《一九八四》,还顺手牵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渴望读些外国经典作品,给我的书评创作引进灵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