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略性眼光藏书
(2009-05-14 11:12:22)
标签:
文化 |
家里二千册存书,多数是近三年置办的。起先我根本没有藏书意识,完全依赖阶段性或瞬间喜好,稍稍验下书身就定归属。随意性支配我,常刮一阵风,方向说变就变,缺少导航器指引方向。
王跃文《国画》出笼后,引起所谓职场小说热,一时千笔万笔到职场集合,那场面真是铺天盖地泥沙俱下。我明知不可能本本皆精品,还是乐此不疲地收集阅读。只要与职场有些关联,我照单拿下,甚至只看书名,省却点击序目简介评论等程序,因而也积攒下几本废品。回首检阅,我苦笑加冷笑加嘲笑,说多好笑有多好笑。
花城出版社的《市委书记在上任时失踪》,百花出版社的《政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班子问题》,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场面》,还有几本类似的小说,不知放到哪儿了。越翻越堵心,越翻越腻歪,我的欣赏水平这么差劲,现在看来不可思议。选书的失误与作者无关,其实与出版社也无关,我一失眼成几年恨,怪就怪自己有眼无珠,陷入迷障失了意。我毫不客气地清理出书架,它们的命运未卜,爱找谁找谁去吧。
去年下半年来,我有意识地钻进民俗风情圈,凡是纳入视线的图书,一本也不放过。粗读细读快读慢读,只要读就能从中获取知识营养,滋补大脑缺项。即使现学现用做文章,可以大段落地充实内容粘贴学问,并没有卖弄应景之嫌。实话实说,我还有几本书至今未动皮毛,因装帧质感,图文并茂,我认为具备存放价值,让它们站在书架迎面处,招摇主人,挺壮门面的。
诗词类的书,我积攒下若干本,至今依然关注编印走向。仅唐诗宋词就存有十多个,收集诗词版本,成为我经久不衰的癖好。历史类释解钩沉的著作,一度左右我的读书兴趣,非历史书莫读,见到此类新书,一定自找理由收进家。这样坚持半年多,久读生厌,眼光转向商务经济类书,几乎又占据空闲时光,并记下少量的笔记心得。从收藏角度讲,经济类书属于快餐食品,价值太一般了,或留或弃不客气。
今年来,我开始注重购书的收藏取向,上意识地购进几本与收藏有关的书,特意制备藏书闲章,决心将读书、评书与藏书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先考虑购书的收藏价值,争取做到各取所需,三面见线,将归宿落在收藏层面。
检索我书房的藏书,几乎清一色1980年后出版,别提明清前古籍善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书,百里挑不出一二。我阅读收藏专业书获知,真正意义的藏书,需要专门知识和学问引导,需要坚实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我的现实状况,肯定指望不上宋版珍本,即使淘些“文革”期间的制品,除了望书兴叹外,还是高不可攀。
我比较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自定的藏书目标,关键立足于看得见摸得着购得起,用战略眼光选择,力争今天的收藏到三十年后出效果。具体操作中,我牢记专业书内所列的基本规则,并自定了几条框框。一是名家或正在成名的潜力作者;二是几大龙头出版社的第一版第一印,印数不超过八千册;三是装帧精美,图文并茂,作者自创插图最佳;四是自己感兴趣有研究的主题。
我列出的实际定位,是今后收藏图书的基本面,照此购书至少沦落不成废品。名家高手的随笔、散文、书话等,已经陆续进入书架,开始拉开收藏的序幕。我站在架前检阅,自信经得起三十年的洗礼和考验,不信八十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