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的快乐
(2009-05-13 10:23:24)
标签:
石砚贱品吸水石一块高洪波文化 |
忽如一夜收藏来,书画石虫遍地开。据说某天巨大的公益广告牌倒塌,压在下面的18人中,竟有9人搞收藏,估计这个数还有些保守。随着收藏队伍直线上升,收藏对象与门类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东西比比皆是。夜壶、裹脚布、安全套等等,这些下三路的专用品,大摇大摆明正言顺地浮出,荣登大雅之堂,还有什么禁区可谈。
书画石砚印,刀币瓷木琴。传统而流行的收藏物品,浑身沾满历史文化气息,一是自身固有,二是经由文化手添加。收藏原是富有阶层的专利,无聊中找嗜好,有兴中玩高雅,多少神圣风光的字符基因,内存在里边打滚。对那些不按常规出牌,搞另类收藏的行径,低看十眼,大踢四十脚。
虽然我缺雅性少财气,还是不知不觉地上了道,沾染上收藏的爱好。收藏门槛下滑降低,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滥竽充数地搞起小收小藏。没有规范专业的知识作指导,胡乱地看几本指南鉴赏类的书,真品上品不敢触及,既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也缺乏精神层面的境界支持,一旦陷进去玩漏了,那可要倾家荡产出人命。我游逛在外围边沿,胡乱弄些次品贱品俗品充数,满足业余收藏的渴望心愿与尊严,自有低层次收藏的情调和乐趣。
我收集了十余块石头,最贵的一块是朋友赠送,叫不上名,也就值二百元。其它几块劣质粗放很平常,都是我每到产石地随手而捡,没有颜色形状图案等方面突击特点,仅为留存纪念。2007年4月到桂林旅行,在地下天然溶洞内,我作贼似地挟回一块吸水石,回家后胡乱地摆放在书架上,准备以此石为主体,拼出九九归一的小盆景,为书屋的散石残石废石们,找个圆满的归宿。
因为儿子喜欢刀,我每次远出异地,不管当地是否产刀,见了异样小巧精美的刀,便忍不住讨价还价,然后买上一把。二来三去四去的,竟然攒下十多把刀。2007年夏天,我去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休假,闲来无事到文化特产市场晃荡,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刀具,我一时失去主张,感到无从下手,将希望寄托在最后一站。谁知二连浩特边贸区实行刀具禁管,找刀无望,空落后悔,回家后遇到儿子强烈抗议。
我自以为算半个读书人,最大的喜好还是藏书。线装古籍珍本孤本与我无缘,当代版书籍收存了二千册,不求眼下如何珍贵抢手,寄希望于三十年以后增值。我专门撰写过“用战略眼光藏书”。无论外界怎么评价,痴癫也好,自慰也罢,留下几点浅见,让岁月进行无情地检验。
丁点丁点的收藏事,抖落得所剩无几,远远提升不到与大家共享的平台。我以此作铺垫,推出位颇具品位的收藏家,他就是文坛宿将高洪波。最近购买高先生的《品位收藏》,几乎书没落桌,我就冲动地读完了。读过高先生的收藏实践与体会,对照认识自己的所谓收藏观,只适合自娱自乐自话自说,拿到台面说事会贻笑大方。倒了读者的牙不要紧,如果不幸吞进肚子里,我承担不起麻烦和罪过。
高洪波收藏半径相当大,以石砚书画为中心,不失时机地向琴、壶、茶、花、鸟、狗等领域进军。他叙述起来有条不紊,有板有眼,具备行家里手的风范。尤其他的藏石经历及石身之外的感悟,超物质有精神,出禅明道,大幅度提升石头的哲学趣味,高价大价也买不来。回头联想我那几块破石头,不用拍打脸自红,幸亏全是白捡来的。
《品味收藏》由几十篇小散文集成,语言老实本分,文字浅显易懂,却展示出博大杂居的收藏世界。高洪波用典引据信手拈来,生动有趣,鲜为人知,自发地牵引我的阅读惯性。那些卖点级的典故,好像就装在他的上衣口袋,现用现掏十分方便,这正是作者渊博丰厚知识的自然泄露。我认真地体会到收藏的快乐,再将快乐送给我的石头们。
与悲情作家相比,高洪波删去无痛乱呻吟的造作,也没有见人言难受的病态。他的文人情结很简单,就是快乐为怀,把快乐告诉读者,读者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如果大家不反对快乐,可以跟着我走,到《品味收藏》中找点快乐。一般人容易自我快乐,达不到与他人分享的境界。既然高先生通过品味收藏,说出快乐大本营,大家莫错过机会,随着他一起分享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