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序难过人情关
(2009-05-12 09:15:53)
标签:
文化 |
我喜欢阅读报刊媒体的专栏文章,不惜列支团购十几本相关文集。专栏文章独具文字个性,不受题材体例及文学概论的限制,行无定式,随意发挥,潇洒自如,放射出强烈的吸引力。如果放宽尺度与界线,铺天盖地的散文随笔集,理应纳入专栏文章范畴。
总是无厘头地琢磨,创作大部头的东西,犹如舞台表演,作者都想展示优秀逼真的一面,会动员所有的艺术细胞,尽力打造自己如意观众满意的光辉形象。专栏文章应归于生活小照,没有刻意的扮饰,脱去执著的功利性,展现作者最自然最真实的面目。由此结论,制作大部头作品虽然不易,一般需要带着爱好习惯全身心投入,撰写专栏文章并达到篇篇精当唯美则更难。毕竟专栏文章可视为大部头的侧影细节,是作者综合素质的点滴表现。评比作者的文字文学功力,专栏类文章才较真劲。
民间考究厨师的炒菜水平,不是检验他们如何制作新鲜奇异的大菜特菜,而是品尝“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糖醋里脊”等大众菜的味道。大众菜贴近家常快餐,说吃就吃方便省事,能炒出通俗而可口的味道,需要厨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我向往标准超高的盛宴大餐,更离不开实惠现实的风味小炒。通过谈吃说菜,我为近年来的阅读行为找到注释。
回顾读过的专栏文章,上海《生活周刊》的专栏,清一色女性作者,文笔平平,行如流水账,严重缺乏生活的哲理与内涵。尽管她们上衣的开口已经很低,即使再低些再宽些,与语言文字的张力无关,其文章也特别一般化。《燕赵都市报》的男作者们,故意扮作酷状,板着面孔作文章,文字效果偏北风转西,好像谁欠他银子似的。比较了一圈后定论,《南方周末》的专栏文章高出一筹,却再也找不到沈宏菲式的独到风格。我还读过许多类似专栏的文集,其中两人必须添上几笔。一是出品《张居正》的熊召政,给人大气渊博的印象,他的散文集《问花笑谁》,飘逸失根,清灵无君,语言意境无可挑剔,实在缺失沉淀物与生活秀。二是毕淑敏的散文精选《我很重要》,尽管打出并叫响哲理招牌,读起来静虚过度,精神无序,无论语言色彩还是思想脉动,远远小于她业已形成的名气指数。
抛开我广义的拉扯从严定论,熊召政、毕淑敏的文集不等于专栏文章,但是放宽管制,编者们绝对存在选同型文章的故意。拿出他俩说事,无非证明我的观点,一些作者写作大部头,或许得心应手,转笔写小块随笔,则捉肘见襟,文字水平及效果很一般,我不敢恭维过甚。
借着出差三天的机会,我掀读范敬宜的《敬宜笔记》,这是范先生《新民晚报》专栏文章的结集。范敬宜在新闻圈内可谓大名鼎鼎,可惜没有辐射到我的寸目里。选购《敬宜笔记》,是冲着季羡林先生的序言而来。季先生德高望重,学识跨越多学科,几乎找不到贬伐他的字眼。季先生以老实厚道说真话著称,他力推《敬宜笔记》,我没有理由拒绝,只能追随他的评语探微。甚至季先生一改常态,有点吹捧《敬宜笔记》。不管我怎么认识臆想,尊重季老先生的实际行动,就是听从他的指挥读《敬宜笔记》。
正如季老先生定位,《敬宜笔记》平实流畅,明快耐读,涉猎社会人生的多领域多角度。掀动一遍,快速读成,许多篇目大有嚼头。回头重新研读季先生序言,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在大力推介《敬宜笔记》的文字里,季先生玩自圆其说的游戏。季老曾反复强调著名的文学观点,大意是写优质散文随笔要依靠惨淡经营。为了印证对《敬宜笔记》的评价,季老不惜颠覆自己,从另外角度反过来挂靠观点。也许这么猜度季先生,缺乏阳刚作风,属于非君子心肠。我出语的动力,应该归结到君子读书实话实说的平台。放低“严把关深要求”的眼光,《敬宜笔记》不失大家风范,比起一些靠大部头起家的作者写随笔,他的小萝卜块文章,其实一点也不逊色。但是比照季先生推荐拔高式的序言,此书可支持的文字力度小了些,不排除季老写出了人情序关系序.
衡量文字作者的功力,眼要观大作力作,耳也要听专栏随笔等细作。往往细作最显作者的真正实力,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