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打历史擦边球
(2009-05-06 09:41:37)
标签:
文化 |
李亚平的读史心得体会,属于四不象。归类正史编修,却内含调侃幽默等反传统因素;纳入野史范畴,却分明充斥大量严肃可靠的资料;送进故事队伍,却遵循历史真实脉落没有虚构;视为论文研究,却跳动着良性鲜活的语言文字。实在无法定位,随便结论恐怕有违作者的初衷,想来又想去,我还是斗胆概括为“历史文化文学随笔”,谁有意见找李亚平去,让他再来与我理论。
史学浩瀚苍茫,著述多如牛毛。只要下得功夫,找准角度再添些勇气,有枣没枣先撸几下,即便弄下几片树叶,保准能唬住一批读者,说不定炒作成畅销书。梅朝荣很会玩历史人物,他凭某种意念冲动或心血来潮,推论出《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页码几百,其实没有多少主料证据,完全靠灌水完成,害得我为批评虚假繁荣,硬着头皮快读一场。不读难受,读了更难受,只有难受才能出品书评。
早在读《帝国政界往事》之“大宋实录”时,我就认定李亚平独特另类的写法,体会到悦读的快感与惬意。他以大写意小工笔的手法,勾勒出大宋王朝的更迭变故,看起来线条粗犷潇洒,放大局部微观处,隐含了作者认真细致地刻画渲染。该粗时绝不拖泥带水淤积史料,宜细时落笔讲究章法,用心调动方方面面历史情节。文字画面着色惹眼,层次分明,疏密有间,充满历史往事与现实情怀的巧妙结合,我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直到轻松入趣地读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者抓住我的心。
激荡着这种感怀,我专门写过读后感:“无法释怀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李亚平的那本书虽然沉到书架底部,我至今无法释怀。他喜欢拿历史说事,新作《大明王朝纪事》刚现书店,我就压制住挑挑选选的理性毛病,原封不动地请回书房阅读。两本书对照评价,“大明纪事”比“大宋实录”上了台阶和层次,脱去浮华飘逸的外衣,越发凝重而老成,直击历史和人性深处,写出了厚实与练达。
如果将李亚平的历史文化文学随笔比作练武,那么“大宋实录”好像耍猴拳,注重招式的外在形象,略嫌耍花架子,大演表面功夫。“大明纪事”则沾染太极拳的味道,稳妥而和谐,气势走内功,偶尔露峥嵘。这不是凭空随便比喻形容,至少有三个根据,支持观点的成立。
首先,从语言文字的表达风格方面,李亚平大幅度收敛脱口秀的玩法,虽然依旧采用可口可眼的词汇,耐读迷人,尽量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兴趣,似乎注重发掘再现历史的深层断面,整体显得厚重凝重珍重惨重,大气磅礴,品位高长。其次,李亚平打破历史平衡、秩序时空及框架结构,强力突出个体的影响力,围绕二大主题编织布局。上篇实录朱元璋,说他“用白骨堆砌理想”,下篇标出张居正,说他“在死棋局中博弈”。那些次要人物包括一些皇帝老儿们,只要与政界无足轻重,都可以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再是,李亚平没有忘却惯用的伎俩,他继续博采众长,加工成自己的看法观点,自然而然的叙述里隐而不露,我不知不觉地接受洗礼,步入作者精心设计的圈子。尤其对于明史粗浅少知的读者,不经意间追随李亚平向明史进发,几乎当做读正史。
不知李亚平还要写几本《帝国政界往事》,也许大明纪事就是他的顶级作品,是否应该收笔或转向了,不信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