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有种压抑感

(2009-05-04 07:12:18)
标签:

文化

我准备着手撰写“城市印象”,将曾到过路过越过的城市,哪怕挪用只言片语,实施以偏概全的手段,也要毫不吝啬毫不脸红地表达出来,排遣雪藏内心深处的想法。贴题与否,那是读者判断力的问题,读者认可就鼓励安慰几下,非认可就猛拍狠砸。好在我皮糙肉厚,有可也无奈何。

按照中国城市排位,参照我涉猎城市的顺序,理所当然地从北京起步。2007年11月,是我参加工作第一次出差进京20周年。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我的首都情结上下浮动,尽管走出盲目跟从的误区,还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站出来,替代北京的中心位置。我多少次梦进北京,荒诞离奇地交错在三里屯酒吧喝扎啤。

我读过若干与北京有关的书,王朔的京味痞子小说们,自然先睹为快。刘一达的系列作品,又后来者居上,尤其他讲京味礼仪的《有里有面儿》,引出北京风俗的基本面。海默策划的《中国城市批判》,首当其冲地对准北京,他话里有话,话外也有话。再有牛晓彦编著的《中国城市性格》,大力折腾北京的人文风情,显山露水比较阳光。凭记忆暂时想到这些书,书内的北京十分概念概括,缺乏亲自实践的支持,仅能起到参考资趣作用。真正意义的北京印象,还得靠个人体察后的感悟。相当长时间内,我对北京仅有非分之念,始终抓不到落纸成章的机会。

徐城北的《认识城北》走上我的写字桌,这是作者研究新北京的先头成果,另有《回到城南》、《东富西贵》待装出版。徐先生的视角超凡独特,三本书分别将地理位置与城区现状结合起来,认准座位,各有侧重。《认识城北》立足于徐先生家居京北的实际,立体片断非全面地散谈了城北的长短优劣,文字浅显却明事理,语言平和却含异音,缺乏学术性论文式的程序,也马马虎虎地构出城北大致方略。

趁着热乎劲,顺势阅读徐城北的《赶上了》。也许徐先生绝招无形,语言文字表达出的观点,内敛收缩,无棱无角,读过后情绪没有过激的波动,反应虚拟淡漠,说忘就忘。《赶上了》是本可靠的枕边书。徐先生的两本书的正面意义,在于正式勾出我话说北京的想法。我准备以书为契机,叙述认识北京的发言稿。

我心目中的北京,用一句话就能代表,北京是最有压抑感的城市。范曾老先生说过,登泰山有种压抑感。我二十多岁时登过泰山,当时只有豪情,没有思考与压抑。中年后重忆泰山,压抑感犹如井喷,直击我的心灵,甚至怀疑“一览众山小”的诗兴从何而来。

二十年前出差北京,虽然圆了前二十多年的梦想,但是幸福与激动并未保持多久,随之被失落后的压抑感代替。我居住城市有的北京全有,我居住城市没有的北京也有,而且北京拥有的东西,是小城市难以企及的。游走在北京街道景点,面对强势大气的北京人,操着地方味的普通话问路交谈,自卑代替自信。一方面恨不能尽快脱离北京氛围,一方面渴望步入北京的生活圈子。复杂几难的心情,对我简直是一种煎熬。这种情绪方面的压抑感,绕身不散,每次进京都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冲动过后是后悔。

本世纪以来,高速公路的延伸连网,缩短了与北京的距离,进京一趟比较方便,朝发夕回已成寻常事。北京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等硬件,从左眼进右眼出,缺乏热切与羡慕。北京人似乎脱去高不可攀的外衣,随时与他们进行对等平齐的交流合作。就在不经意间,我吃了几副镇静神药,情绪的压抑感跑光走净。理智地思考,北京的有无多少好坏与我何关。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北京不过比小城市大些。

情绪层面的压抑感走失,另一种压抑感节外生枝。北京人满为患车满生烦,到处拥挤堵塞,眼晕头胀喘不过气。赶顿酒宴等于绕小城三五圈,稍不留神,失群丢队,互无踪影。驾驶技术很一般的人,常常生畏发怵赶潮式的车流,迷失方向找不到北,这属于正常发挥。空间的压抑感是硬压抑,有别于情绪的软压抑,同样动摇我接触北京的亲密情绪。当驱车返回小城时,暗自庆幸没有生活在北京,否则无法应对空间的硬压抑。北京的诱惑力,随着情绪的灌水,越来越变得软弱疲惫。有事进京,早去早回,回小城家的感觉真好。

最后落脚徐城北的书,他充满善意理想的北京设计,但愿不是一厢情愿。我也期盼北京早日消除空间的压抑感,使小城市的人们不仅热爱北京天安门,而且身不由己往北京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