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巴菲特的持股在09年一度甚嚣尘上,在新能源火热的今天,比亚迪到底是汽车这个夕阳行业的创新者,还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制造者?这是个很大的疑问。巴菲特买入比亚迪,到底是一笔核算的买卖,还是无数比较一种的一个小败笔?我们需要思考。
对于比亚迪,笔者有几个疑问要提出,这几个疑问围绕着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展开:
首先,新能源概念的核心是电池,可比亚迪的磷酸锂铁电池并非其所有。目前就磷酸锂铁电池的专利权,全球各国正在展开一轮专利大战。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德国甚至日本,而王传福也表示,就专利权的所有并不担心,只要谁最终赢得专利权,就问谁买。这里就暴露出,磷酸锂铁电池对于比亚迪来说只是个舶来品,并非自主研发,而随之而来的不可测风险就是,如果最后专利权的开价因市场的火热而超出比亚迪的想象,那又该如何处理?届时不买下则前功尽弃,数额巨大又会加重公司成本,这是个未知的潜在风险。随着专利大战的深入,各国在其身上花费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日后必会在买家捞回。
其次,比亚迪的发动机系统其实也并非自主研发,而是依靠马自达。发动机系统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心痛,大部分国产汽车使用的发动机是进口的,而即便是一些新研发的国产发动机,其背后也有国外技术的影子。真正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往往因技术含量低而打不开市场。比亚迪的BIVT发动机,则隐约让人看到了马自达PROTEGE的身影。没有真正自主创新的发动机,如何支撑起比亚迪的“族企业、自主创新”口号?
最后,比亚迪汽车的外形设计则让人质疑是多款日系车的拼凑。雷克萨斯的前脸,本田的车身和内饰,完成了比亚迪F6的创造。
笔者不禁要问,作为一家激进的中国民族汽车生产企业,从外到里,从旧到新,基本都是舶来品,谈何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是个难题,可造型创新也要吃百家饭,这就让人贻笑大方了。要知道,没有真正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汽车这样一个夕阳产业,是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的。如果因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在国内飞速发展,那依靠什么开拓国外市场?如果只想在国内称王,又如何抵挡的住各地方自己的汽车业壁垒?毕竟目前国有汽车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民营的又竞争激烈,没有核心竞争力,注定了一家依靠概念造势的企业只能随波逐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