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去库存化任务艰巨

(2008-12-28 16:29:48)
标签:

经济

财经

工业品

消费品

库存

中国

中产阶级

低收入者

农民工

分类: 经济

本文试图从定性角度来阐述中国去库存化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只试图反映一种逻辑,而并非预测其进程,因此不做定量分析。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各位老师指教。

EMAILhoratiofu@hotmail.co.uk

 

 

    当前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最主要的反映是去存货。中国过去以至如今,都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因此在全球经济过热时期,由于产品价格飞涨,导致企业(特别是工业品生产企业)刻意压低销售速度,以期望存货价值大幅上涨,同时新增产能项目上马速度飞快,库存和产能过剩问题在08年就显得非常明显。其中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房地产的高价拿地和销控进程。

 

    过往几年,中国产能和库存过剩,都能通过出口来降低企业存货周转压力,但由于中国生产力实在过于庞大,因此企业的出口毛利始终徘徊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种情况之前没产生大问题,是因为西方市场经济情况运转良好,在消化中国产品的速度上可以维持一个较高速水准,但如今由于欧美日本等全球强势经济实体自身经济出现了较大的衰退,因此中国过去几年积累下来的库存和产能已经无法通过出口消耗,中国产品最大的市场失去了购买力。

 

    如果过剩的存货和产能无法通过出口消化,而国外的经济中国是很难通过政策去影响的,因此当前政府只能试图通过拉动投资和消费,让国内市场来消化这些库存。国内市场能消化多少库存,这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政府目前的政策不但刺激工业品的库存消化,同时也在刺激消费品的库存消化,但这两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工业品库存消化效果将稍容易体现。工业品的国内消费端主要是政府主导,突出方面是基建投资和各类落后生产力的更新换代。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用来消化库存的资金支持可以获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注资和政策贷款可以较好的提高工业品消费的购买力,因此从资金转换成购买力效果相对显著。而且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政策推动下,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候无须顾虑生存问题,因此大可以放开手脚的跟着政策走。

 

    其次,消费品的库存消化则没有工业品来得容易。这里就主要面临市场和结构的两方面问题:一.中国最广阔的消费品潜力市场缺乏自由财富,从而无法激发潜在购买力。在过去一年,由于证券市场的大幅下跌,中国中产阶级几乎被一网打尽,他们的自由财富大规模缩水;低收入者收入本来就仅够支持日常生活,几乎不存在宽裕的自由财富。这两个阶层是中国最大的消费潜力,但在自由财富方面如今已经捉襟见肘。同时,他们又同样面临着失业的问题,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型企业降薪裁员,失业问题已经从农民工等低收入者开始向中产阶级蔓延。收入断流和减少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在岗的低收入者和中产阶级,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未来不确定性,开始减少消费支出,消费信心大受影响,这也在一个方面降低了消费欲望。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医疗,教育,住房,养老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无法解决,这种长期的消费潜力压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沉重的压抑了两大阶层消费欲望和能力,消费信贷未来增长趋势,显然会比投资信贷弹性要小很多。信贷和货币政策对于消费层面的支持有限。

 

    第三,消费品库存的消化缓慢将拖累工业品库存消化进程。在这一点上,关键表现在两大行业,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作为中国两大支柱产业,它们承接着消费品和工业品库存的两端,同时又因为其产品价格的偏高,对经济的敏感度就十分明显,而他们占经济产出的比重又较高,因此可以看作库存传导的核心轨迹。随着经济危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加重,相信这种传导将逐步向中低价消费品库存消化蔓延。明年一季度电子产品订单已经出现明显萎缩,家电业如果没有政策支持,相信压力更加明显。这种蔓延趋势如果长期蔓延,其累计效果将很大程度上拖累社会总体库存的消化水平。

 

    因此,相信在结构性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或者改善之前,如果国内就业率及工资水平和国外出口速度不能稳定,社会总体库存消化仍在存在较大压力。这种局面要改善,仅仅靠经济政策,财政和信贷支持是不够的,因为这三者只能对工业品库存消化产品明显的直接影响,而对消费品库存的拉动,在当前经济危机出现的情况下,就必须对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进行更深入的改革。至于出口方面,中国更多的只能是等待全球经济的复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