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回答

(2007-05-29 16:26:42)
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
继续回答

即将出版的克氏传简体字版

 

Littlemirror──2007-05-16 18:44:41
……我是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读克氏的传记和著作。曾经很遗憾自己没有和克生活在同时代,内心想与他对谈的渴望非常强烈。很感激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这么坦诚的写出来,让大家受益匪浅。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克的语言看似简洁,读起来却需要极大的洞察力。读过一些之后,现在只能做到更自省,更机警。离那种圆融的状态是差得十万八千里,更没有体会到内心极大的喜悦(当然,这不是最终的目的)。你曾说过克的教诲的普世性,我想知道这条路该如何走下去?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谢谢您!

 

回Littlemirror的留言:
  克氏所说的觉察,如果能佐以佛家的“内观”练习,体悟得会更深刻一些。我曾经到印度做过十天的内观禅修,当时的学员里面有好几位五、六十岁左右的印度精英份子,全是克氏多年的思想追随者,但不幸都没有太具体的领悟,做了十天内观之后,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不过,内观是从身体的觉受下手的,比较不强调对心念活动的洞察,因此我建议你这两种途径都可以深入,同时还要顾及到养生与保健。二十年前我的拙火觉醒之后,觉知力就变成是持续不断的。
  我即将在六月十七日前往新加坡演讲以及办工作坊,你可以留意主办单位95.8FM新传媒电台的讯息。
  
空与观──2007-05-14 12:35:01
  胡老师,请问克师的书还什么时候再出啊?《世界在你心中》已买到。内地关于克师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所有内地的书我都买了并且看了十几遍了,我本人得到了非常明显的蜕变。为此我也非常感谢将克师引介到中国的胡老师您!唯盼能看到更多克师的书籍!

  
天使停机坪──2007-05-28 04:54:39
  ……买了您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我对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刚看《爱的觉醒》时,它就吸引了我,克氏的观点正是我思考过而没有答案的问题。我又在网上买了你签名的《世界在你心中》和所有能买到的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现在正在看。我很想买您翻译的克氏自传……。

  
回空与观以及天使停机坪:
  将来我们准备把克氏全集都翻译过来,其他还有一些单行本以及克氏传记,也都在准备要出版的过程中。
  
Betty Blue星空下──2007-05-07 11:16:17
  因梦姐,你介绍了这么多的好书比如《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等等,可惜内地没有出版,也买不到台版的。你能否让立品图书出版这些书呢?……但是一直没有回音。

  
回Betty Blue星空下
  《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立品很快会出版,请耐心再等一等吧。
  
静心──2007-04-15 10:17:42
  胡老师:我开始每天练习禅定,早晚各十分钟,就是从入息开始,可是我觉得在胸口到胃的地方感觉十分压抑,特别想发火,呼气的时候有很沉重的感觉,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在静心下来的时候,我的思绪会游离出去,但我可以慢慢的收心回来,我就是很痛苦心中的不适感,又无法排解,请老师指点:)

  
当下即安──2007-04-15 22:21:38
  胡老师,您好!我在修行中遇到这样的问题:
平时不会感觉到身体左右两侧会有差别,禅修时就会明显地感觉得到右侧身体特别容易发麻.?是不是右半侧身体的能量尚待疏通?
有时感到若心头有些话没有表达出来,内心产生阻塞感,许久都不畅快,不知是不是右侧不通有关?

  
回静心与当下即安留言:
  静坐时如果感觉左右两侧不平衡,多半是因为左右二脉不平衡(或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不平衡)所致,也许和脊椎不正或用脑过度有关。至于胸闷现象,则往往跟情绪能量中枢阻塞所导致的心轮不通有关,其原因有很多:
1. 原欲遭到长期压制。
2. 原生家庭的恐惧暗示过多而导致脐轮阻塞。
3. 胃肠消化功能不佳。
4. 脊椎不正等等。


Coco11333──2007-05-28 19:00:07
我仍然在看霍妮(台湾翻译为荷妮)的神经症人格分析的时候,从朋友那里听说到你,首先看你的演讲,然后是blog上inspiring的文章。很感谢你,将身心灵治疗,带到大陆。?目前,我因为过度投入工作,引发比较严重的颈椎痛,已经作了两个月yoga,有所好转。但是我想自己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经脉堵塞肯定很严重,所以……。

 

回COCO11333留言:
  做这么多精神分析,是无法改善官能症的。你必须从不间断的深呼吸(轻柔地)、放松以及能量上面的调整下手,才能真的有所改变,而这些可能得藉由面对面的引领方能切实体会。


波冲──
……从法哲学角度论证博爱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共通精神,未来的人类社会应该是以博爱为精神的法治的和谐社会。《需求定律的约束条件》则从经济学的视角回答,博爱看上去很美,但是它是否是有效率的呢?《哲学基本原理》则从哲学本原的角度论述,指出辩证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最本质和科学的方法。进而论证爱是宇宙的精神……。

 

回波冲的留言:
  波冲!Ken Wilber用了那么多力气,架构出一个从终极解脱层次,来含摄大存有巢下层意识的光谱,其目的并不是要迷失于哲学的无尽思索之中而忽略了实证实修的要旨。他最近出版的《Intergral  Spirituality》,应该是在整合性地说明这件事,书我还没看到,不过可想而知一定是很完整地说明了灵性发展的结构。希望你能在这个方向深入体证,因为“博爱”不是一种概念,那是在自我中心活动减到最低时的“存在”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答问
后一篇:灵修与占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