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友留言中某些问题的内涵都很相似,正好刚给《心理月刊》杂志写专栏文章,现刊登出来统一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近年来台湾出版界一连发行了几本有关“边缘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的普罗书籍,引起了心理学界及一般读者的广泛回响,由于我们正处于边缘人格的时代,身边的亲友或自己多少都带着一点边缘人格倾向,而中国人又格外不愿意承认或面对心理问题,乃至于在社会中埋藏着许多不定时炸弹,因此不妨对“它”做些探究。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1980年正式将边缘性人格疾患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并提出了八项诊断标准,若是有五项符合目前的状态,就必须合理地质疑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有这类的情绪疾患:
1人际关系紧张而不稳定(因为害怕孤独而不断地追求新恋情,并盼望能遇见某个人以拯救自己脱离忧思的苦海。非常渴望亲密,却又害怕被抛弃。通常有“邀请他人加害自己”的倾向,乃至于经常成为受害者。在过度理想化和蔑视对方的两极之间来回摆荡)。
2冲动之下可能做出有害自己的行为,譬如嗑药、酗酒、滥交、顺手牵羊、飚车、暴饮暴食、挥霍金钱等(边缘人格者耐性有限,凡有需求便想立即得到满足,因此极易演变成冲动的行为)。
3情绪明显地起伏不定(容易变得沮丧、悲观、暴怒、焦虑或亢奋,通常会持续几小时,但很少会超过几天)。
4经常出现不当的勃然大怒(脾气暴躁,持续性地感到愤怒,不时地与他人产生肢体冲突,一点点不顺心都能使其怒不可遏,而且生气的对象通常都是亲近的人)。
5一再出现自杀的征兆或举动,或者有自我伤害倾向(往往是出自于忧郁、无助以及想要操控他人的欲望,因此目的并不是求死,而是期待得到他人的拯救,或者想从麻木、孤独、恐惧、罪咎感里挣脱出来)。
6缺乏清楚的自我认同与定位(在自我形象、性别取向、长期目标、职业选择、交友的类型及价值偏好上,至少有两项是定位不明的,此外还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自己的魅力、智力或能力)。
7长期性地感觉空虚或无聊(缺乏自我认同感,难以忍受孤独,总是想尽办法填满内心的“空洞”)。
8竭力避免被人抛弃,包括实际上或想象中的被抛弃(即使是短暂的独处,感觉上都像是永远的孤立。只要一意识到重要的人有可能离去,就会引发严重的忧郁,紧接着便是对世界感到愤怒不已,认为别人剥夺了自己最根本的需求。患者在独处时往往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好像一切都不怎么真实,必须藉由与他人的互动,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实存感)。
多年之后,精神医学界又提出了第九项诊断标准:因压力而短暂地出现妄想或严重解离症状(譬如走进家门却记不起来是怎么回到家的,或者像机器人一样做着各种动作,有一种“置身事外”的陌生、麻木或抽离感,而这些都还算是轻微的解离现象;极端的解离现象通常称为“多重人格疾患”,也就是习惯以变换角色的扭曲方式来应付困境,譬如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得中规中矩,在另一种情境下却变得放荡不羁、判若两人,犹如有双重或多重人格的变色龙)。根据精神医学专家的研究,边缘人格与其它的精神疾患(诸如厌食症、暴食症、反社会人格、恐惧症、强迫症或忧郁症等)似乎会同时出现,而且差异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我的同侪与成长团体学员里,符合上述症状的不乏其人,她们(女性多过男性)在生理上大多有胃肠消化不良及严重胀气的问题,而且多半属于中医所谓的“心肾不交”体质;其实精神医学诊断出来的血清素不足与中医所说的肾气不足是密切相关的。此外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学龄前的童年,都遭受过父母严重的体罚或精神虐待,譬如被吊在树上毒打、关进黑屋子里面壁思过一整天、永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赞许,或是年幼时曾遭受性侵害等等不幸的际遇。她们大多有强烈的灵性救赎渴求,不但心思细密,体质极为敏感,在两性关系上也多半有爱情上瘾或亲密关系上瘾的倾向。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自疗与辅导经验里,我发现学员里有些边缘人格者藉助精神医学的药物,在几个月内补足了血清素而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有人长期服用药物却不见任何起色、甚至产生了许多副作用(根据医学报导,百忧解总共有45种副作用,例如口干、头痛、焦虑、恶心、颤抖、盗汗、呆滞以及下痢等。),即使佐以心理辅导效果也不彰,这使我开始思索是否有其它的途径可以帮助她们。大约一年前,心灵工坊出版社交给我半本译稿要我看看是否可以出版(至今仍未译完),才意外地发现普林斯顿大脑生化中心的Dr.
Carl Pfeiffer与加拿大的医学博士Abram
Hoffer,均主张营养治疗对精神疾患有莫大的帮助,他们的弟子 Patrick
Holford更进一步地对十万个忧郁症、边缘人格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临床实验,成功地发展出一套以补充营养来改善精神疾患的方法。
(《心理月刊》2006年1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