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寡头——经济学原理笔记之十七

(2010-05-29 12:11:27)
标签:

寡头

反托拉斯法

博弈

囚徒困境

卡特尔

经济学原理

曼昆

文化

分类: 经济管理

寡头的定义在前一篇中已经有了,寡头(oligopoly):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寡头之间存在博弈。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

在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上,每个企业与市场相比都如此之小,以至于它与其他企业在策略上的相互关系并不重要。

1. 只有少数几个买者的市场

由于寡头市场只有几个卖者,因此,寡头的关键特征是合作与利己之间的冲突。

1.1. 双头的例子

双头:两个卖者的寡头

1.2. 竞争、垄断和卡特尔

勾结(collusion):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卡特尔(cartel):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反托拉斯法禁止)

1.3. 寡头的均衡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Nash是数学家,有关于他的电影《美丽人生》)

结论:当寡头企业单独的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它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竞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1.4. 寡头数量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寡头决策需要权衡的效应:

² 产量效应

² 价格效应

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对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2. 合作经济学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2.1. 囚徒困境

在两个被怀疑犯罪的罪犯之间的博弈中,每个人得到的刑期既取决于自己是坦白还是保持沉默的个人决策,又取决于另一个罪犯所做出的决策。

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策略。

2.2. 作为囚徒困境的寡头

垄断结果对寡头整体来讲是理性的,但每个寡头都有违背协议的激励。正如利己使囚徒困境中的囚犯坦白一样,利己也是寡头难以维持低产量、高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合作结果。(所以卡特尔一般维持不长时间,卡特尔例子如opec组织)

2.3. 囚徒困境的其他例子

² 军备竞赛

² 公共资源

2.4. 囚徒困境与社会福利

只有在市场竞争时,看不见的手才能引导资源有效地配置,而只有市场上的企业不能相互合作时,市场才是竞争的。

2.5. 人们有时能合作的原因

囚徒困境表明合作的困难的,那么还存在合作的原因是:只要参与者都非常关心未来的利润,他们就将放弃违规带来的一次性好处。因此,在多次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个参与者可能达到合作的结果。

有时尽管卡特尔的个别成员有违规的激励,但卡特尔也能维持勾结性的协议,最经常的情况是,参与者可以解决囚徒困境是因为,他们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

3.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3.1. 贸易限制与反托拉斯法

198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把寡头之间的协议从一种无法执行的合约提升为有罪的勾结。

1914《克莱顿法》进一步强化了发托拉斯法。

3.2. 关于反托拉斯政策的争论

² 转售价格维持(公平贸易):看起来减少竞争的经营做法实际上可能有起合理的目的。

² 掠夺性定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通常用这种力量把价格提高到竞争的水平之上。(大举降价以从市场中赶出竞争者,然后再提高价格)

² 搭售:对多种商品统一定价而不是单独定价。(搭售会阻碍竞争),可能也是价格歧视的一种形式。

4. 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