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2010-03-07 22:32:58)
标签:

文化

分类: 越读者
  “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博识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中,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还提到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个人,如果能以一本自己深爱的书为原型,来重新引导、型塑自己的人(我相信最后一定包括相貌),生命及宇宙观,这是一个多特别的例子。
 
  在阅读的探索路途上,想要有一个动力驱使、引导我们一直往上攀登,最好有一个追赶的对象。也许是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是一个人。
  我自己设定的,是一个人。
  以一个心仪的人为目标,来追赶,来驱使自己往上攀登。
  我心仪的人,是罗素。
 
  罗素早年对数学先产生兴趣,建立了他第一个专门学问中心。他在二十五岁那年,就提出了“罗素悖论”,之后有“罗素公理体系”,三十一岁那年,就发表了《数学原理》,在数理逻辑上站到了颠峰的位置。
  之后他就转而研究哲学,和摩尔、维特根斯坦等人并列为分析哲学的开山人物。除了在数学和哲学方面有着这两个领域顶峰的光环之外,他的研究和著作,对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这些学问的推展,也有里程碑的贡献。
  除此之外,他为看不懂爱因斯坦原著的人写作《相对论ABC》,成了经典。他来了中国一趟所写的《中国问题》,成为几十年来被讨论的名著。他从很特定的议题出发来写书,如对莱布尼兹的反驳,十九世纪的德国社会民主,二十世纪中叶的越南战争犯罪等等,他写更多通论的政治、教育、宗教、历史、人生书籍──从知识到婚姻到伦理到权力,涵盖范围极大。一生以英文出版著作不下七十种。
  因此,他还不只是著述,更起而行动。他有自己的儿童教育理论,不只与各方论战,更亲自开设幼儿园教学,实地证明。他相信自己的政治理论,就亲自参与竞选,尽管落选。
 
  他出身贵族,拥有世袭的勋爵爵位,但没有人记得这些,只记得他是坚持的和平主义者,从一次大战就反对英国参战,反战立场与主流民意相违,不但被判刑坐过六个月的牢,被剑桥大学除名,二战时期甚至不见容于英国,形同流放至美国。但他继续坚持。二十世纪的50年代,氢弹发明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反核战《罗素—爱因斯坦宣言》;60年代,罗素以八十九岁高龄参与一个反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七天;为了反越战,又和萨特一起成立了一个后来称为“罗素法庭”的民间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他又从来没放弃过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一生三次婚姻。对爱情和婚姻都抱持当时惊世骇俗的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流浪美国的那40年代初,遭到激烈抗议,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生活都几成问题。但罗素说,“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它一切。”
  1950年,他七十八岁那一年,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罗素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是我心仪的一位对象。
 
  虽然我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但我永远以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心情,努力追赶我的学习之路──学习他把探索知识的范围拉出如此眼界,又把阅读与人生的关系,结合得如此浑然一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