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明義
郝明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46
  • 关注人气:1,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2008-06-04 16:38: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越读者
  读书,本来是书在人在,不必谈什么空间。要读,处处可读;不读,则处处不可读。
  所以曾国藩说:“苟能发奋自主,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有时候,最简陋的空间,还恰好可以衬托出最动人的阅读。正是所谓“赏雪不嫌危桥,看花不嫌劣酒”。
 
  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教授,谈他在文革时期的一段阅读经验,就是这种例子。
  张隆溪在文革开始后不久,到四川南部一个山区下乡,在那里当了三年农民。当时他的体重不到一百磅,没有足够的食物,生活非常艰苦。唯一陪伴他的,是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希腊罗马文学的读本,内容包括英译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等等。
  在那个荒凉的山村,夜里他只能在自制的小煤油灯,微弱的光线下读书。
  也因此,当他读《伊底帕斯王》读到最后一句,“在一个人生命尚未终结,没有最终摆脱痛苦和忧伤之前,不要说他是个有福的人”的情境,格外逼人。
  他回忆读完这最后一句时候的场面是这样的:
  “正是午夜之后,四围是无边的暗夜,只有一灯如豆,映照出索福克勒斯悲剧那惊心动魄的文字。……竹林里一阵萧瑟的风声,河里远远传来潺潺的水声,我好像独自一人处在洪荒旷野之中,感受到天地自然那种原始、神秘而无可抗拒的力量。”
  一个苍茫又原始的空间里,如此读到希腊悲剧,是令人羡慕却无从摹仿的。
  (张隆溪后来有奇遇,一路到北大有机会亲炙钱锺书与朱光潜等先生,都起因于他在穷乡僻壤中熟读了这两本书。详阅《他们说》。)
 
  今天,台北市的一个阅读的人,能想的是另外的事了。
  房价翻腾而上,自己个人可使用空间往往有限的情况下,什么是最低标准的一个要求?又该有什么配备?
  蓝调歌手John Lee Hooker有一首歌〈One Bourbon, One Scotch, One Beer〉。
  这让我想到,一个阅读的人,最好的配备就是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皮椅,得是仿十九世纪维多莉亚时代的那种厚牛皮的单人椅,还得带个伸脚的垫椅。由于是结实的厚牛皮,所以坐上去不会陷进去,舒服,Fit in,又可以让你保持精神的清醒。
 
  边桌,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够你在上面摆了手提电脑后,再摆一杯茶,或咖啡。拉过来,你放下手边的书,就可以上网。
  立灯,灯罩的部份一定是可以上下左右活动的。这样,灯光可以调整角度,对你的书,对你的电脑屏幕,可以有个最合适的角度。
  当然,如果奢侈一点,你的皮椅旁最好还有一扇窗子,可以看得到外面的天空。不过,那只是额外的选择。
 
  你最重要的组合,只是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这样,不论是你起得早,别人还没起来的清晨,还是你睡得晚,夜深人静之际,你搬一堆书,坐进皮椅,恰到好处的扶手,恰到好处的背靠,你像是躺进了一个太空胶囊,又像是坐进了一个时光机器的驾驶座。
  你有书,你有随手可上的网络,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了。
 
  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是一个还可以的阅读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