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明義
郝明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46
  • 关注人气:1,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代记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的译序

(2008-05-06 19:28:43)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关出版

  在我们的“希望地图”进展到很忙碌的一天,有记者打电话来告诉我克拉克过世了。除了那天匆匆谈了几句之后,一直没什么时间反应。今天想到应该先把我曾经翻译的《2001:太空漫游》的译序拿出来,贴在这里。

————————————————————————————————————

 

  一九六八年,《二○○一:太空漫游》的电影和小说分别问世,各自奠定了在影史与小说史上的地位。
  一般而言,电影和小说总有主从之分,或是电影改编自小说,或是小说延伸自电影。但是《二○○一:太空漫游》却十分特别。正如克拉克在本书序里所言,起初他们是想在“着手那单调又沈闷的剧本之前,先来写本完整的小说,尽情驰骋我们的想象,然后再根据这本小说来开发剧本”,然而,后来他们却“小说和剧本同时在写作,两者相互激荡而行”。最后,在一九六八年春天,电影和小说几乎同时问世──电影早了几个月。
  也因此,《二○○一:太空漫游》的电影和小说一直被视为各自独立的创作,谈到电影,大家会说是“库布利克的《二○○一》”,谈到小说,大家会说是“克拉克的《二○○一》”。的确,虽然在讲同样的一个故事,但却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
  所以,任何一个看过电影《二○○一》的人,都不能错过小说《二○○一》;任何一个读过小说《二○○一》的人,也不能错过电影《二○○一》。
  这么说,是因为库布利克和克拉克的创作,分别代表了影像与文字两种不同语言的创作特质与极致。
  《二○○一》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猿人遇上黑石,后来进化为人类的过程。第二部份,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黑石,到鲍曼和不受控制的计算机哈儿九○○○对决。第三部份,是鲍曼独自在宇宙里漂泊,再度和黑石相逢,到“星童”的出现。
  我觉得,就第一部份而言,电影和小说的表达,各擅胜场。电影的影像和小说的文字,分别以其独特的方式,陈述了太初的混沌与启蒙的黎明,各有其震撼与动人之处。
  第二部份,电影要比小说出色。小说花费许多文字来陈述先进的科技细节,不免累赘,而电影则直接以令人瞪目结舌的特效影像,把故事讲得干净利落。
  但第三部份,则是小说要胜过电影一筹。用电影来呈现鲍曼的经历,显现了以影像来描绘玄奥之不足,很多人看不懂这个部份是当然的事。然而,对于玄奥,文字却恰好最能发挥所长。小说在这个部份做了最精彩也最充分的发挥。
  我们应该感谢库布利克和克拉克。透过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计划,他们分别在自己最专长的领域里,让我们体会到不同媒介的创作极致──极致中的淋漓,以及淋漓中的不足。
 
  □
  我先是喜欢电影《二○○一》,因而起了要把小说《二○○一》出版的念头,后来,又起了自己动手翻译的念头。到了实际翻译的过程,才真正爱上了小说《二○○一》。
  当然,有爱就有恨。
  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知道这部小说不好翻译(不然也不会在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正式译本),但是到身历其境时,才知道“自找麻烦”的意味何在。偏偏加上翻译的这段时间,是我自己在进行一些新的计划,工作压力十分沉重的阶段,每天回家与《二○○一》文字搏斗的过程,不啻梦魇。
  因而我必须要感谢一些人。没有他们的帮助与指点,《二○○一》的翻译不可能完成。
  首先要感谢马庄穆(John McLellan)。我在二十多年前就承蒙他指点英文的学习,这次我敢接这个翻译工作,其实是从一开始就想到有他这个后援。
  再来是廖立文。我在二稿完成后,几乎没有力气再做任何修正。他帮我仔细看过一遍,不但指出许多问题,也让我又打起精神做了第三稿的润饰。
  再来是叶李华教授和吴鸿小姐,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解答关于科学和天文学上的许多疑难。叶教授还在他新婚之禧的前一天,让我占用他一个下午,解决了不少问题,也分享了他的喜气。
  李伟才先生提供一个关键的解释;台湾商务的编辑汤皓全,非常细心地在编辑作业上提供我协助,也在这里一并致谢。
  至于这本译作不免还是存在的问题与疏漏,则全是我的责任,万请不吝赐教。
 
  □
  在我工作与翻译交相煎熬的过程中,有一个晚上几乎想半途而废。
  但是突然想起前面翻译过的某个段落,于是又翻回去读读。那是在第一章:
  就这样,望月者硬是和同伴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为了同一批食料而争抢不已时,环绕四周的食源之丰富,却远超出他们的想头。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大平原和灌木林里的动物,不只超出他们能力所及,也超出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是的,“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这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与启发,不论在翻译这本书还是在翻译之外的工作上,都给了我继续摸索前进的勇气与力量。
  这一点是要谢谢克拉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