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越读者 |
西方的学校School这个字,源自于希腊文,原意是“休闲”、“闲暇时间”。但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学校,则是另一个起源。
中世纪时,欧洲的书籍与阅读,都掌控在修道院及僧侣之手。欧洲最早的大学是给僧侣及神职人员进修。
十五世纪的宗教革命加上古腾堡的活版印刷出现之后,《圣经》广译为各种语文版本。为了方便各地人民使用自己语言来了解《圣经》,所以欧洲开始普设“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相当于教导识字的小学。
接着,为了衔接“文法学校”和大学之间的差距,才有了中间加两级中学,中小学里再有逐年分级的办法。
这些学校(school)制度的设计,到了大约是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又出现了一大变化。
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之后,欧洲各国感受到压力,纷纷培育自己的新技术人才,因而在德国、法国等地诞生了许多技术学院。大学开始出现十分细密的知识分科。中学及小学,因而配套设计,也有了更精密的设计。
总之,中学校的成立,是很近代的事。并且,在当时算是不登大雅之堂,主要是为改善社会低下阶层接受教育的处所与机会。上层社会,仍然是因人施教的个人教授之后,直接进入大学。社会上为了鼓励“中学”这个体制出来的学生,想到可以给他们一纸证明自己所学并不差,才有“文凭”这个东西的出现。
这一来,学校的概念才从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一脉相承地确立为一套社会上公认的体制,其重要性也奠定下来,并且日益显著。结果发展到今天,“文凭”跃身一变,已经不再是“求人”的凭证,而是“傲人”的凭证了。
所以,真正说起来,在现代学校体制中,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所构成的“中学”,才是最重要的发明。欧洲近代用起school这个字的时候,就早已和它的原意leisure相去甚远,至于到了今天台湾的,则更是毫不相干了。
附录:美国大学的情况
美国大学的基本假设是要大学生先有基本、全面的通识教育,再进到专业的学习。所以以哈佛大学为例,大学的一年级,先不分专门科系,学生都是先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开始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同时继续通识教育。大三、大四,才开始攻读自己准备专攻的项目,但不限制学生修课,所以学生可以选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别的专业课程。
中世纪时,欧洲的书籍与阅读,都掌控在修道院及僧侣之手。欧洲最早的大学是给僧侣及神职人员进修。
十五世纪的宗教革命加上古腾堡的活版印刷出现之后,《圣经》广译为各种语文版本。为了方便各地人民使用自己语言来了解《圣经》,所以欧洲开始普设“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相当于教导识字的小学。
接着,为了衔接“文法学校”和大学之间的差距,才有了中间加两级中学,中小学里再有逐年分级的办法。
这些学校(school)制度的设计,到了大约是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又出现了一大变化。
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之后,欧洲各国感受到压力,纷纷培育自己的新技术人才,因而在德国、法国等地诞生了许多技术学院。大学开始出现十分细密的知识分科。中学及小学,因而配套设计,也有了更精密的设计。
总之,中学校的成立,是很近代的事。并且,在当时算是不登大雅之堂,主要是为改善社会低下阶层接受教育的处所与机会。上层社会,仍然是因人施教的个人教授之后,直接进入大学。社会上为了鼓励“中学”这个体制出来的学生,想到可以给他们一纸证明自己所学并不差,才有“文凭”这个东西的出现。
这一来,学校的概念才从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一脉相承地确立为一套社会上公认的体制,其重要性也奠定下来,并且日益显著。结果发展到今天,“文凭”跃身一变,已经不再是“求人”的凭证,而是“傲人”的凭证了。
所以,真正说起来,在现代学校体制中,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所构成的“中学”,才是最重要的发明。欧洲近代用起school这个字的时候,就早已和它的原意leisure相去甚远,至于到了今天台湾的,则更是毫不相干了。
附录:美国大学的情况
美国大学的基本假设是要大学生先有基本、全面的通识教育,再进到专业的学习。所以以哈佛大学为例,大学的一年级,先不分专门科系,学生都是先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开始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同时继续通识教育。大三、大四,才开始攻读自己准备专攻的项目,但不限制学生修课,所以学生可以选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别的专业课程。
前一篇: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后一篇: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