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设置》创作谈
(2014-12-15 19:04: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创作访谈 |
首次尝试写破案小说,就受到了读者们的热情鼓励。这鼓励包括各种表扬,更包括各种批评和质疑。有些批评意见非常中肯,不但指出了我小说中的不完善,还非常在行地提出了建议。真的很感谢读者朋友们。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要转型了?以后就写侦探小说了?没有这个意思哈。只是尝试一下而已。毕竟我不擅长这个,而且,也缺乏生活。靠听来的故事,再精彩,细节上还是欠缺的,技术上也容易出漏洞。除非有特别好的故事,我轻易不会去写。尽管这一次尝试收获颇大。
我还是做个侦探小说爱好者吧。
《生活场景随时可能成为案发现场》
接到《中篇小说选刊》杂志要我写创作谈的微信时,我正和朋友驾车奔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十号公路上。大片的白云低垂在旷野上,炽热的阳光照耀着漫山遍野的蓬蓬荆棘,那是些我从未见过却并不陌生的景象,因为它们曾屡屡出现在美国西部片的镜头里。此行我是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邀请来进行访问的,在完成了校园内的访问后,我便和另一位访问学者杨胜明老师,开始了长达20天的自驾游。每天都在路上,每天都跑几百英里,飘忽不定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
所以一看到约稿信息我有些发蒙,大脑里迅速调整着,努力让自己进入另一个模式,可是很困难,好像写这篇小说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久远到我都记不起这篇小说的开头了。
好在,我们在德州一个朋友的庄园里作短暂停留,我有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打开电脑。我赶紧调出小说原稿,重新读了开头,慢慢回想起了当初写它的感觉,和为什么写它。
首先我得说,我很喜欢侦探小说,却从未尝试过。就如同我很喜欢诗歌、话剧,却从未写过诗歌、话剧一样。我把读侦探小说看侦探电视剧,当成业余生活的最好消遣。由此我也很喜欢法制栏目,比如一线,比如天网。大概是案情看多了,在写小说时,常常会下意识地在其中设置案件悬念。有一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我为何不尝试写写看呢?
在此之前,我读过多部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我尤其喜欢他的《恶意》《麒麟之翼》《盛夏方程式》等几部。我喜欢他的叙述风格,从容自如,不渲染,不虚张声势,却总能引人入胜。我很想向他学习,为此我把两位警察的名字,加入了“东野”二字。
但真的写起来,我还是我。我更想表达的,是案件背后的东西。人性的复杂,远远胜过案情的复杂。嫌疑人也好,被害人也好,警察也好,无意中涉案的人也好,都是鲜活可感的,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遇见的人。如同生活中每一个普通的场景,都有可能成为案发现场。
我承认我写得很不自信,远不如我写短篇小说那么踏实。总怕某一处细节的不准确,导致故事情节的失真。一再地推敲,梳理,完善。现在,它终于面对读者了,我依然是忐忑不安的。感谢中篇小说选刊选载,让我的忐忑不安更加严重,那将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