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吴老师

(2011-08-05 12:23:08)
标签:

杂谈

旅行/见闻

视觉/图片

分类: 散文随笔

这篇随笔是写吴伟克老师的。吴老师是OSU东亚系汉语旗舰工程的主任,也是终身教授。此次我去美国教学,就是他邀请的。我很敬重他,他从事汉语教学三十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与中国人友好相处的美国学生。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有着开放的心态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夫人是日本人,孩子是中国人,他们这个三口之家虽然来自三个国度,却其乐融融,非常和谐。大家读读后面的随笔就会有更详细的了解。

这里先贴几张照片,是我离开哥伦布前,吴老师邀请我们几位中国老师去他家玩儿时拍摄的,一直没机会贴,正好也给大家看看哥伦布的森林。

 

说说吴老师

因为童年生活在山里,吴老师特别喜欢山。

所以就把家安在了远离市区的这个靠近山林的地方。

 

说说吴老师

这是门前的院子,很大,很安静。

 

说说吴老师

阳台一角。被树林包围着。

 

说说吴老师

四周全是树林,有各种动物,各种鸟,还有猫头鹰。

吴老师说夜里常常被猫头鹰吵得睡不着。

 

说说吴老师

这是吴老师家漂亮的黑猫。我追着它拍,它给了我一个回眸。

    说说吴老师

吴老师感觉他家的山林还不够大,又带我们去几十里外的森林公园玩儿。


    说说吴老师
    正是周末,许多美国人都全家出游。


    说说吴老师
    孩子们是最喜欢在山野中玩耍的。

 

说说吴老师
    一滩浅浅的水,就让大人孩子和狗都尽情嬉戏起来。

    说说吴老师
    高大的岩石,表面都泛红,谢老师说一定含铁。也许吧。


    说说吴老师
    我感兴趣的还是树。本来就美丽的树,有了阳光,更是熠熠生辉。


    说说吴老师

阳光像舞台的追光灯,让一丛树叶忽地亮相了。

    说说吴老师

圆圆的叶子透亮,正值大好青春年华。

    说说吴老师
    尖尖的叶子也透亮,但她的美丽要等秋霜浸染。


    说说吴老师

我蹲下来,仰视他们。

    说说吴老师
    忽然发现这个,哑然失笑,原来老美也喜欢到处乱写。


    说说吴老师

其中有一个涂鸦让我乐坏了,在一个心形图案里,刻着“me*ss”。

哇,权当那个ss是我吧,吴老师夫人玛瑞让我和这个图案留个影。

    说说吴老师

我们三个来自中国的老师跟吴老师一家合影。

从左至右:杨老师,吴老师的女儿清菊,吴老师的夫人玛瑞,吴老师,我,谢老师。

(李老师拍摄,他很为后面那束光得意。)

    说说吴老师
    游玩结束回到吴老师家,玛瑞很快为我们摆上了丰盛的午餐。

中间那个木盆里,就是她做的日本拌饭,很好吃。我还没吃就喜笑颜开了。

这张照片应该是杨老师拍的。

下面是我的随笔:

《“固执己见”的吴老师》(刊文汇报2011年8月3日)

 

最初听到吴伟克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时,我以为他是个中国人。后来见了面,才发现无论是长相还是个子,无论是血缘还是国籍,他都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英文名字是Galal Walker。作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汉语旗舰工程和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的主任,作为一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教学人才的教授,作为一个下属一多半都是中国人的“老板”,他是个中国通。之所以取了这么个中国化的名字,当然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说起来难以置信,吴老师还在少年时期,十二三岁吧,他就读遍了他所能找到的林语堂的所有著作,《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等等。可以说林语堂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从此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虽然陌生却深刻而又丰富的国度。后来他进入德克萨斯大学读书,就选修了汉语。再后来他考上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索性选择中国文学作为专业,博士论文做的是屈原研究,因为他想通过文学来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但那时学汉语的人只重视文法与阅读,,一点都不重视口语,老师认为,美国学生学汉语能认字读书就可以了,不必学说话,因为“你们不可能去中国的”。老师明确说。毕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以吴老师在学了若干年汉语后,在拿到了博士学位后,中国话依然说得结结巴巴。这个“后果”成为吴老师后来从事汉语教学时的一个训诫,他觉得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学汉语必须学口语,必须学习中国人的行为文化。他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一句话,要让学生学会和中国人做朋友,跟中国人打交道,与中国人共事。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吴老师创立了“体演文化教学法”,提倡在教学中“知行合一”,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此次到该校做访问学者,讲汉语课,采用的就是这一教学法,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却感觉很有效,甚至觉得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尝试这一方法。2003年,吴老师获得了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奬”,是当时美国获得此奖的第一人。吴老师很高兴,把这看成是他学术生涯里最有意义的奖项。在后来的几年里,吴老师和他的团队不仅仅在大学校园辛勤耕耘,学生在世界汉语桥比赛中多次夺冠,还致力于中学的汉语教学开发,仅仅六年时间,俄亥俄州就从仅有的8所中学开设中文课,发展到117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增长了近15倍。自1998年起,他就带领学生在中国青岛开创了《中美纽带》合作项目。2005年后建立了青岛中心。十多年来,先后有六百多名美国学生来到青岛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对青岛有深厚感情的海外青岛“粉丝”。去年(2010)该项目获得了青岛市政府的琴岛奖。

其实我对吴老师的敬佩,还不在于他对汉语教学的特殊贡献,而在于他的“固执己见”。

美国学生学中文有各种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出于传敎的需要,传播自己的宗敎或文化。也有的是为了当外交官,出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试图用当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政府的立场与观点,这也近似于传敎士。但吴老师想培养的不是这样的学生。

“我的理想是,培养能够理解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和中国人意见观点不同的时候。旣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也应该设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尽量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文化视角和世界观。”吴老师这样说:“我总是敎导我的学生,到中国去,不是去敎导中国人应该怎样生活,而是去尽量学习,去理解另一种文化,反过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了解,甚至对自身的理解,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和容忍的世界。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到中国去指手划脚,指示人家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就语言文化敎学而言,培养出那样的学生,那是最糟糕的一种结果。”

一句话,他要培养中国人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他的观点,他因此与人发生过争执,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些赞助。但他“固执己见”不为所动。今年元旦,在当地的新年聚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是美国生活的一部分》的演讲,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我看了他的演讲文稿被深深打动了。他从自己去中国的亲身感受说起,鲜明地反驳了一些美国人把中国作为负面形象宣传的做法。

其实吴老师的“固执己见”,恰恰源于他对多元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心态,还有他超前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吴老师的固执和包容,来源于他对世界大同的理念。他认为中美双方要互利双赢,要把一方的成功看作另一方的胜利,要在美国的教育中大力加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分量。他不断地设想出新的教学方式,每天都有很多新念头,对新生事物的敏感,丝毫也不像一位已经66岁的老教授。

吴老师的开放包容,也体现在他的家庭中。他在家里一点儿也不固执己见,很尊重家人,可以戏言说,他很尊重“其他国家的人”。因为他的家是个国际家庭,太太野田真理是地道的日本人,女儿清菊是地道的中国人,小小一家三口容纳了世界上三个很有影响的国家。最初我听到介绍时很是惊讶,忍不住说,哎呀,这不是三国演义嘛。吴老师的同事李老师说,no,三国演义里成天打打杀杀,分分合合的,吴老师一家可是其乐融融,非常和谐的。尽管他们三个人说着各自的语言,每人都会两门以上,吴老师是英语和汉语,夫人是日语和英语,女儿是英语和日语。当然,女儿是最强的,女儿还同时在学中文,目前已经能够说基本的中国话了。

后来我应邀去吴老师家作客,一进去,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东亚作品展厅,甚至比展厅还过份,墙上几乎没有空白,挂得满满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比较多的是中国画,有山水有人物,然后就是日本书法和绘画,还有中日两国的一些民间饰物。我扫视一圈儿,反倒没发现有美国的什么作品,只有一面墙上挂着家人的照片,从那里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

我们去作客,吴老师的夫人野田真理亲自下厨为我们做日本拌饭,色彩漂亮,味道也好。同事们都叫野田真理的英文名字玛瑞,我却叫不出口,更愿意叫她老师。因为我实在是钦佩这位日本女子,她不仅仅博学(已是正教授,这在美国很难的),不仅仅能干(任东亚系系主任那),不仅仅贤惠(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也不仅仅美丽(这个无须解释),关键是非常谦和,温柔,善于为他人着想。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我去作客时没什么可送的,就拿了从国内带去的两个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送给她,她很惊喜地接过来,提出与我合影,合影时还将那个小东西拿在手上。后来我发现,她家里这样的小工艺品很多很多,让我汗颜。

我在吴老师家四处浏览,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家人的照片。吴老师一一给我介绍,最后指着正中的一张地图照片告诉我,那就是他出生的地方,美国科罗拉多州,那里是山区,滋养着他的童年。所以他至今喜欢住在靠山的地方。由于哥伦布是平原,他就把家安在了靠近山林的地方,他们家四周都是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树木,常有野生动物出没,鸟叫更是此起彼伏,还有猫头鹰雄踞其中。以致影响睡眠。但吴老师很喜欢这里,他就是从这里一次次出发,去中国,去那个他从少年时就开始关注热爱的国家。

我很幸运认识能这样一位美国老师,和他的国际家庭。

 

                                   2011-6-23,中国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