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5月14日15日),我在李老师和夫人爱莲的带领下(陪同下?邀请下?请李老师自己三选一),一下子去了两个城市,一个是本州的克利夫兰市,一个是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市。中间还穿越了西维吉尼亚州,狠狠地扩大了我游历美国的战果。
我们是星期六中午到克利夫兰的,先跟当地的一些中国朋友见面座谈吃饭(此聚会是一家华文报纸《伊利华报》组织的);座谈结束,女友七成半(系跨国网友)就来接我了。我们虽是初次见面却毫无陌生感因为我们气味相投(就是不说“一见如故”,表示本人已受英文句式影响)。她开车带我去看克利夫兰著名的大湖伊利湖。本想一起坐船游览大湖的,无奈天降大雨,只好匆匆看一眼比西湖大很多的伊利湖并撑伞留念两张就去逛商场了(再长一次)。晚上七成半请我吃正宗的西餐,饭后她将我送还给李老师和爱莲。雨依然很大,我们三个便冒雨驱车前往匹兹堡。
到达匹兹堡某宾馆已是夜里10点40了,李老师问我跟爱莲,去看匹兹堡夜景吗?匹兹堡是山城,夜景很美。我十分犹豫。坐了一天车说了一天话,真想倒头就睡。但如永动机一般不知疲倦的李老师马上从网上调出了匹兹堡夜景图,我一看,脑子里立即拉起一条横幅:不看终生后悔!我就问,去看的话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李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个把小时吧。我立即动心。
于是三个人又冒雨出门。驱车到匹兹堡市区后,再开车上山,找到一个看夜景的最高点。我冒雨下车,李老师帮我打伞,拍了几张照片,因为雨太大,能见度很低,所拍照片远不如网上看到的漂亮。我立即没良心地说,哎呀,匹兹堡的夜景还没有重庆的好看呢,早知就不来了。
李老师大概为了维护我的爱国之情,没有反驳,但接下来的事情就让我后悔抱怨匹兹堡的夜景了:我们迷路了。
虽然李老师出发前借了一个GPS导航仪,可这东西常常乱指路,尤其在城市中高楼太多的时候,它就晕菜。有时候到了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李老师眼巴巴地盯着它,它就是不说话。有时候走得好好的,它却喋喋不休,往右转,往左转……幸好李老师经验丰富,及时纠正了GPS的错误,为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但跟着第二个险情又出现了:车没油了。
这个嘛,责任肯定在男方。下午离开克里夫兰时,爱莲就发现油不多了,让李老师赶快加油,但李老师充耳不闻(据他后来粉饰说,是渴望冒险,渴望出意外,恨不能我们全部露宿街头再叫警察救助)。可是我系个很保守的人啊,喜欢按部就班,并且急切希望赶快回宾馆倒下呼呼。我煽风点火说,哼,不听老婆言,吃亏在眼前。爱莲便抓住机会对李老师进行批评,我也企图火上浇油烧焦李老师的,无奈雨太大火很快灭了。
等我们好不容易在雨中找到一家加油站时,居然发现是一家已经停业的加油站,GPS给了我们一个过时的信息。绝望啊。已经是深夜零点了。
我心里暗想,难道今晚要重温08年地震时在车上睡觉的经历吗?街上看不到一辆出租车。我们的宾馆离市区很远。
但李老师很镇静(不知是否强装),他找到一家快餐店,询问附近最近的加油站在哪里?情报搞准确后,我们终于在还剩一滴油的时候,找到了一家可以加油的加油站。等加好油回到宾馆,已是凌晨一点半了。这一趟夜游,耗去三个小时。我们终于把夜景看成了晨景——这么一想当然也是蛮合算的。
第二天我们去了匹兹堡大学。在那儿我与第二位跨国网友小转玲见了面,小转是一位在匹大读硕士的中国80后女孩儿。她陪着我们参观了匹兹堡大学,又和我们一起游览了市区,我们坐缆车登上了头天夜里冒雨看景的地方,终于拍到了清晰美丽的照片。
需要补充一个插曲,在市区游览时,我们想去看一个弃用的旧火车站,不料进入一条不可行驶的路,警车迅速跟上,鸣笛叫我们靠边停下,我坐在车里看到了美国警察叔叔腰里的枪和手铐,跟电影里一样。警察叔叔查看李老师的证件,小转忙在一旁帮着解释,大意是说,我们几个是从哥伦布来匹兹堡旅游的外地人,路不熟,所以走错。李老师也笑容满面地跟警察叽哩哇啦地说了一大堆,神情很愉快,甚至可以用谈笑风生来形容。警察很宽容地表示不处罚我们了,这让李老师十分得意,事后居然说他是故意走错的,好让我见识一下美国警察的执法过程。他还将此次与警察的遭遇命名为文化交流。我很想打击他说,警察之所以没处罚我们不是你交流的成果,而是因为我们头天已把老天爷分配的坎坷指标用完了。
当然为了余下旅程的安全我没有说。
果然,这一天非常顺利。到黄昏时,我们结束了全部行程,跟小转玲告别,跟匹兹堡告别,踏上了返回哥伦布的路程。
在李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和爱莲给他的匹兹堡之行打了五分,其中安全一分,服务态度一分,导游介绍一分,及时纠正GPS错误一分,文化交流一分。
还是不厌其烦地贴点照片吧。

冒雨冒险拍到的匹兹堡夜景。还不错吧?

拍照时间是夜里11点45,但完全没有入夜的感觉,不夜城。

这是第二天坐缆车上去拍的。雨后放晴,能看清远景了。
但好像和头天晚上的位置不一样。

匹兹堡跟重庆真很像,也是城市在两条江中间。

进入匹兹堡大学,学校跟市区连在一起的。没有围墙,也没有任何界限。
“匹兹堡,这个城市就是我们的校园。”这是匹大官方网站上的话。

因为时间紧,我们也就是走马观花,车览校园。

大家熟悉的王小波和他妻子李银河,都是匹兹堡大学毕业的。

这个是图书馆,与OSU风格完全不同。

学校的古典建筑很多,有哥特式、希腊卫城式、文艺复兴式等等。

这个是老兵纪念堂。本老兵进去参观了一下。

这个是海因斯纪念教堂。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大楼。

学校的很多楼就坐落在商业街上。没有OSU那样的大草坪。

这个是学校的牌子,放在校园内。

这个哥特式高楼是匹兹堡大学的标志性建筑。Cathedral of Learning(学习堂)。
有42层,高535英尺(163米)始建于1925年,落成于1937年

学习堂内有层高16米的大厅Common
Room。

我们重点参观了这个大楼。

大楼内有27个国家的教室,分别被装饰成了27个不同的国家建筑风格。
之所以选择这27个国家,当然是因为他们曾经赞助过匹大。

我已经忘了这是哪个国家的,反正拍得清楚一点的给大家看两张吧。

这是窗户上的图案。

这些赞助有的来自政府,有的来自民间。

这是中国教室,民间赞助的。

这是我们坐电梯到42层顶上拍到的校园。匹大最牛的是医学院。
据介绍,医学院的教职员工及学生中中国人很多,所占比例很高。

这是学习堂门前。
小转玲说,匹兹堡曾经是钢铁工业的中心城市,这个学习堂一度被煤烟薰成黑色,后来开始注重环保,将其洗刷干净了。

这是从远处看到的学习堂。

与匹兹堡大学一街之隔的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这是他们最著名的标志。
校内还有钢铁大王卡内基捐建的自然博物馆。可惜我们来不及参观,匆匆走过。

那一天正好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很多家长赶来参加孩子的毕业仪式。

这是匹兹堡市区。
据介绍,匹兹堡已成功转型,从钢铁工业城市转型为医疗,休闲,人文艺术城市。

高楼林立。比哥伦布的高楼要多些。

这个就是文中说的废弃火车站。

李老师就是在这个地方和警察进行文化交流的。

这又是一个匹兹堡的老火车站,现在改造成娱乐场所了。
里面可以吃饭,可以购物。

这是火车站内部,可以想见当年的辉煌。

再见,美丽的匹兹堡。

归途中穿越的西维吉尼亚州

俄亥俄欢迎我回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