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读的书看的碟
(2009-08-29 12:55:11)
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看碟 |
忽然发现,上次说读书已经是4月的事了,一晃夏天没了。检点漫长的夏日所读之书,甚少,汗颜。
还是跟朋友们交流一下吧:
1、《岩松看日本》。此书是爹妈买的,我回杭州时他们推荐给我,看后颇有收获。不是说写得有多好,其实就是白岩松做该节目时的随笔,但其中的内容让人震动,最让我感慨不已的,就是日本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每家每户都能做到分类,这种分类不是简单的把某种垃圾扔到某个指定的地方,而是先进行处理,比如把饮料瓶洗干净,把牛奶盒上的塑料盖子取下来再弄平折叠,仅从这一点看,这个民族就太不简单了。我这样声称注重环保的人,也最多就是把纸盒类放在一起,把易拉罐和酒瓶放在一起。要让我先洗干净垃圾再扔,恐怕很难做到。不知道我的孙子辈是否可以做到。
2、《牛奶可乐经济学》,此书是儿子买的,他学经济嘛,我拿来看了一下,通俗易懂,也很有趣。讲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中的经济学原理,读一读可以开窍。比如为什么牛奶盒子要做成方的,可乐要做成圆筒的?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读了以后,可以多一个角度看问题,属益智类。
3、《小说老子》,此书是老朋友陈村写的,书的装桢很别致,是毛边儿,没有裁切。我在书里夹了把小刀,看几页,裁几页。这个风格很适合读老子。陈村用小说或者说用小故事的方式,一一讲解老子语录。我告诉他,我每天读两段,有修身养性之功效。的确如此,很多话对我来说,仿佛第一次明白,很有启迪。
4、《百年孤独》,此书应该算重读。当年读的时候,没有觉得特别喜欢,最近看到一朋友又说如何好如何崇拜,于是想再读,家里居然找不到了,于是去当当网订了一本。再读,还是谈不上喜欢。看来我们之间尚未铺上光缆,没有信号。
5、格里耶的《窥视者》和《橡皮》,也是听人介绍网上购来的,也是没读进去。他属于法国新小说派,主要特点是注重事物而不注重人物,并且情节叙述很跳跃,很随意。也许我这个人太实太本色,所以对反传统的小说都不易接受。有点儿沮丧。
6、《全金属青春》,这个是空军一位年轻作者王凯写的,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军校生活,这个就好读了,流畅、生动、幽默。还有我们编辑部王甜写的《集训》(见《人民文学》8期),也是写军校生活,更细腻些,都充满了青春气息。
7、读了不少文学期刊,其中印象深的中篇有两个:
一个是方方的《琴断口》,很好看。方方写人物命运挺狠的,读了绝不让你感到温馨什么的,而是痛。虽然我俩是同月同日生,但差异很大,所以星座什么的,就不要全信了。另一个是迟子建的《鬼魅丹青》,也很好看,人物众多,每个都很鲜活。只是其中一个情节我耿耿于怀无法接受,即那个女人为了与情人幽会,将自己忠诚的狗狗送到了狗肉店……要是我,打死也写不出这样的情节,下次见面问问她,是不是从未养过狗?
8、读了若干期《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这一报一刊是我比较喜欢的,有深度,有力度,但有的时候也感到压抑,尤其是《南方周末》,看到揭露出来的那些可怕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些命运悲惨的人,却无能为力。难过压抑。
9、看了一大堆散文集(22本呢)。因为要评四川文学奖,我分在散文组,必须看。看后有个感觉,散文一般人都能写,写得都还有点儿意思,但真正要脱颖而出就难了,换句话说,真的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难了。多数人都是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故乡,写亲人,写儿时,写春花秋月,看多了以后分不出彼此。真的要让读者喜欢你记住你,还必须下功夫,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自己的叙述方式。也许这个要求高了,对一般作者来说,散文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可以了。要想获奖是另一回事了。
10、看了一些电影电视剧,值得推荐的:
美国片《护送怀斯》,很正点的军事题材,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美体现,美国的主旋律电影。
日本片《我想成为贝》,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战争,看了很沉重。
法国片《花开花落》,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一部片子,很有意思。
美国片《虐童疑云(疑惑)》,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主演的,故事并不复杂,演员有味道。
美国片《赎罪》《故园风雨情》,也不错。
这个期间只在电影院看了两个电影,一个《变形金刚2》,一个《国家要案》(英国);前者是编辑部集体去看的,感觉很闹,没有《功夫熊猫》好看;后者是被“要案”两个字吸引去的,结果很一般,尤其后半部,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了主题。
还看了个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因为是老领导让看的,所以老老实实看了,还不错,写70年代发生在雪山哨卡的故事,虽然有些情节穿帮,有些地方不够真实,但演员都不错,无论是李幼斌还是殷桃还是几个无名演员,都表现颇佳,增色不少。
欢迎大家交流。

加载中…